总算有国企醒过神了! “干部年轻化”的急刹车踩得太对了,再这么盲目搞下去真要出问题! 之前一喊年轻化,不少“关系户”先钻了空子,年轻人看着上去了,实际干活还得靠老员工扛大梁。真不是不待见年轻人,关键现在有些刚毕业的,理论说得比谁都溜,基层的苦一点没吃过,官架子倒先端起来了,画的蓝图全是空中楼阁,根本落不了地。 有些国企把年轻化搞成了数字游戏。“35岁以下进班子”“90后作储备”成硬杠杠,汇报时还把这当亮点,完全偏离了初衷。 老员工的处境最让人唏嘘。不少人技术精湛,懂企业运作规律,就因年龄超标被边缘化,晋升通道直接关上了。 这些老同志可是企业的宝贝。他们手里的实践经验、应对复杂局面的定力,是没法量化的“柔性资本”,年轻人一时半会儿学不来。 知识传承也断了线。老骨干没了激励和尊重,不愿再“传帮带”,企业白白流失了最核心的技术和管理智慧。 选拔标准早变了味。年龄成了敲门砖,“拼背景”“拼关系”的比“拼能力”“拼业绩”的更吃香,实干者反倒没机会。 有的企业还爱引“空降兵”。为凑年轻化指标,从外面找些有标签的年轻人,把内部培养的骨干晾在一边,寒了大家的心。 这些年轻干部上去后,问题全暴露了。开会时新概念一套套的,写报告逻辑严谨,可真要解决实际问题就没了辙。 企业里慢慢出现“两张皮”。决策层是没经验的年轻人,拍板全凭书本;执行层是老员工,意见没人听,外行指挥内行成常态。 表面看着光鲜。总结报表做得漂亮,年轻化数据亮眼,可实际项目推进慢,创新停滞,生产效率反倒降了,全是虚的。 信息也传不通了。基层的困难递不到决策层,高层的要求下达到一线也变了样,企业像被割成了两半,沟通成本陡增。 湖北早看出了问题,出台政策拨乱反正。明确不搞年龄划线,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就算资历浅也能提拔。 这才是正确的方向。年轻化本是为注活力,不该变成政绩工程,选拔的核心得是德才、能力和实绩,年龄只是参考。 年轻人不是不能用,关键要“墩苗历练”。得放到基层、艰苦岗位上实打实锻炼,而不是直接“拔苗助长”到高位。 健康的队伍该是老中青结合。有年轻干部的锐气,有中年骨干承上启下,还有老专家把握方向,这样才能稳扎稳打。 国企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选人用人容不得半点虚的。这次踩下急刹车,正是回归理性、尊重规律的好开端。企业年轻人 中年职场新趋势 面部年轻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终于有国企反应过来了,把那个“干部年轻化”,给按下了暂停键。
【15评论】【9点赞】
江南细雨。
不看年纪,就看实力,谁有实力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