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而不往非礼也! 10月14号,中美两国就开始互相收取轮船靠岸停泊费了。 说起来,这波操作是美国先挑的头,人家打着“振兴本土造船业”的旗号,对中国船舶开出了每净吨50到140美元的“阶梯价”,中国也不含糊,直接拍板对等反制,美方背景的船舶得按每吨400到1120元人民币的标准逐年加码,一年比一年狠。 美国这波操作可不是随便定的,里头藏着“精准打击”的算盘,他们把收费对象分成了三档,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每净吨最低50美元起步,到2028年能涨到140美元。 中国建造的船舶更绝,要么按每净吨18美元收,要么按每集装箱120美元收,取高者,2028年还得涨到33美元和250美元,就连非中国造的汽车运输船也逃不掉,每净吨14美元。 更“狠”的是,美国玩起了“溯源式”征费——哪怕船在第三国注册,只要股权、运营权或者建造地跟中国沾边,统统得交钱。 可这招看着厉害,却暴露了美国造船业的尴尬,全球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2.32%掉到1.54%,年产量连10艘都不到,跟中国年产超千艘的架势根本没法比。 中国这波反制可没搞“乱拳”,而是稳扎稳打,交通部明确划了五类征费对象,美方拥有或运营的船舶、美方持股超25%的企业船舶、挂美国旗的船、美国造的船。 收费标准分四年阶梯式上调,还创新搞了“首港收费+年上限5次”的规矩,既保证力度,又不至于把供应链冲得太厉害。 更厉害的是,中国把“对等原则”写进了《国际海运条例》,形成了“法律授权-政策执行-产业支撑”的完整链条。 要知道,中国造船业三项核心指标已经连续16年全球第一,高端船型国产化率超90%,LNG船市场份额占38%,这底气可不是吹出来的。 这波操作的影响可不止于中美两国,美国农业协会急得跳脚,说港口费会推高农产品出口成本,大豆、玉米这些“硬通货”的国际竞争力都得受影响,欧洲航运公司开始琢磨调整航线,减少中美直航,全球海运价格短期内波动加剧,长期看可能催生“第三国船旗”这类规避策略。 世界航运理事会算了笔账,要是政策持续,全球航运成本每年得多掏20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集装箱成本涨600到800美元。 说到底,这港口费之争就是产业竞争规则的博弈,美国想靠单边收费扳回造船业的颓势,却忽略了全球供应链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中国用“对等反制”守住了公平贸易的底线,展现了规则意识与产业实力的双重底气。 历史上,保护主义从来就没真正振兴过产业——英国当年的“谷物法”失败、美国钢铁业多次贸易战都验证了这点,现在全球产业链已经深度绑定,任何单边措施都得“反噬”,真正的出路在于重构公平、透明、非歧视的国际规则,而不是砌贸易墙。 中美作为前两大经济体,更该当规则共建者而非破坏者,只有通过多边对话完善WTO框架下的海运规则,建立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合作机制,才能让全球供应链稳当点儿。 这场博弈没赢家,但要是能推动国际规则改革,说不定能成为全球贸易治理的转折点。
来而不往非礼也! 10月14号,中美两国就开始互相收取轮船靠岸停泊费了。
物规硬核
2025-10-14 15:48:42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