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英国罗罗公司,懂点航空的人都知道它是百年巨头,造航空发动机的实力摆在那。 全球每天 10 万架次飞行里,差不多五分之一用的是它家的发动机,2019 年光宽体飞机发动机订单就占了全球 55%,当年业务增长率还超过 10%,说是航空动力领域的 “顶流” 一点不夸张。 不过要是翻早年的新闻,这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态度确实有点端着,2007 年还有高管公开说,在中国设发动机组装线从成本上算不划算,言语里透着股不愁卖的底气,跟后来主动要建厂的架势截然不同。 可现在罗罗的调子完全变了,不仅跟国航合资在北京建发动机维修厂,主厂房都已经封顶了,预计 2025 年底就能投产,这可是它在中国大陆首家遄达系列发动机维修基地,全球也就第四家。 项目砸了 22.42 亿,占地八万多平方米,满负荷运转时一年能修 250 台发动机,还能带动 800 人就业,遄达 700、XWB-84 这些主流型号都能修,直接填补了国内这块的空白。 罗罗大中华区副总裁王兆华都放话了,中国不只是市场,更是供应链的关键部分,现在正跟国内数字企业合作搞智能工厂,打算把 AI 检测、物联网这些技术都装进去,一副扎根中国的架势。 这态度急转弯的背后,说白了就是现实逼的。罗罗的盈利模式很特殊,靠销售飞行时间 + 维护服务吃饭,飞机要是停飞,收入就得断崖式下跌,前几年疫情就给了它狠狠一击。 中国市场偏偏是块香饽饽,空客预测未来 20 年中国航司要新买 9520 架飞机,发动机维修、保养的需求跟着暴涨,这么大的蛋糕谁能不动心? 再说中国现在是罗罗的第三大单一国家市场,合作了 60 多年,光民用和动力系统业务就有 50 多家中国供应商,早就绑在一条船上了。 中国这边也在敞开大门。民航局早就废止了旧的外资准入规定,除了公共航空运输这些少数领域,大部分都放开了,鼓励类外资条目还从 14 条加到 16 条,无人机、航空设备制造都在里面,政策上给足了便利。 反观罗罗的竞争对手,不管是美国 GE 还是法国赛峰,都在跟中国抢合作 —— 赛峰跟中航工业合作研制 WZ16 发动机,都已经台架试车成功,还能同时拿中美欧的适航证,这种深度绑定的模式让罗罗坐不住了。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罗罗说要搬生产线、交技术,我们到底该不该出手相助?先得看清一点,罗罗给的 “甜头” 有实在的地方。 它建的维修厂可不是简单换零件,遄达系列发动机的大修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这次能把全套维修流程引进来,能帮国内工程师摸清高端发动机的结构设计和故障规律,对咱们自己的发动机研发是逆向学习 的好机会。 顺义那边已经把航空装备配套产业做成了国家级特色集群,罗罗项目一落地,还能带动高温合金、精密铸造这些上下游产业聚集,这都是实打实的产业红利。 但真要相助,得先想明白几个问题。首先,罗罗绝不会把核心技术交出来。 航空发动机的单晶叶片、高温合金配方这些压箱底的东西,是它安身立命的根本,当年 GE 也喊过移生产线,最后根本没兑现,罗罗所谓的交技术,大概率是维修工艺、装配流程这类边缘技术,想靠这个突破 “两机专项” 的瓶颈不现实。 要知道咱们从 2015 年就把航空发动机列为中国制造 2025重点,中航动力、钢研高纳这些企业早就在攻坚,千亿元级的专项资金都在砸,自主研发的路子不能因为外资合作就走偏。 合作得守住对等的底线。当年中法合作 WZ16,是实打实的联合研制,中方能参与设计、掌握标准,最后产品还能装在咱们自己的 AC352 直升机上。 跟罗罗合作也得这么干,比如维修厂的技术培训得同步到位,不能只让中国人干体力活;供应链得优先用国内企业,像成发科技的叶片、抚顺特钢的高温合金,早就通过国际认证了,正好借这个机会升级产能。 要是只是让它把中国当 “维修车间”,技术核心还攥在人家手里,那跟早年的 “市场换技术” 老路没区别,早晚要被动。 还要算清楚风险账。罗罗再大也是英国企业,地缘政治一动荡,技术供应说断就断。而且它的维修厂是 “为中国也为全球” 服务的,真到了关键时候,优先保障谁的订单不好说。咱们的 C919 已经用上了国产 CJ-1000A 发动机,虽然还在取证,但这才是未来的底气。 产业链上能融的大胆融,但核心环节必须自己控;政策上该给的便利给,但不能搞特殊化。就像顺义搞产业集群,既引进罗罗的项目,也扶持国内配套企业,两条腿走路才稳当。 毕竟航空工业从来不是 “靠别人施舍” 的行业,当年咱们能跟赛峰搞出 WZ16,现在也能靠自己啃下大涵道比发动机的硬骨头。 要是真能把这种合作模式走通,既赚了当下的红利,又铺了未来的路,那才是真的高明。
一女子的英国老公在中国呆了十五年,至今不接受中餐,很能说明问题,就是这个中国女人
【1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