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贸易代表:中国已拒绝通话,万斯给中国两个选择:要么取消稀土管制,要么美动用所有筹码。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宣布进一步升级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增加了包括稀土分离用的电弧熔炼炉和串级萃取工艺设备在内的23类核心设备与技术的出口禁令。 这是中国今年内第二次调整稀土管制政策,进一步紧缩了稀土的出口管道。 这一动作迅速引起了全球关注,特别是美国的反应尤为强烈。 美国贸易代表万斯对此做出了直接回应,向中国提出了两个选择:要么取消稀土管制,要么美国将动用“所有筹码”,包括加征关税和采取技术封锁等手段。 这一表态无疑是对中国新一轮稀土管制的强烈反击。 美国对中国稀土管制的强烈反应并非没有背景。 中国目前掌握着全球稀土精炼产能的绝大部分,占据着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87%的合金冶炼产能以及85%的高性能磁体制造产能。 美国的稀土矿产资源则十分有限,虽然有加州芒廷帕斯矿这一唯一的稀土矿,年产能最高可达5万吨,但由于缺乏核心分离技术,所采集的稀土精矿只能被运往中国进行加工。 更重要的是,现有的美国稀土产业链建设远未成熟,很多核心技术和设备仍然依赖中国,这也让美国在面对中国稀土管制时,显得束手无策。 万斯的“二选一”要求显然让人看到了美方的焦虑。 美国试图通过威胁中国要么取消稀土管制要么面临更多的制裁,来迫使中国让步。 然而,事实上,中国的管制措施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并不是简单的“卡脖子”策略,而是对全球稀土产业链进行深度掌控的智慧布局。 美方不断威胁所谓的“所有筹码”,在中国眼中看似不过是老套的关税与技术封锁手段,这些措施对当前已经具有产业链自主能力的中国而言,并不会造成致命打击。 从美国军工产业的需求来看,稀土对其至关重要,尤其是高性能磁体和超磁致伸缩元件等关键材料,几乎涉及所有现代化军事装备的核心技术。 F-35战机、核潜艇、战斧导弹等都离不开稀土的支持,缺少中国提供的稀土资源,这些装备的性能将大幅下降,甚至会在作战中失去优势。 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如此急切要求中国取消稀土管制。 然而,这些技术和产业上的短板,不是简单通过“喊话”或者加征关税就能解决的。 美国目前的稀土生产能力完全无法满足其军工需求,且这一短板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弥补。 中国早已意识到美方的依赖,正是利用这一点,巧妙地通过管制政策来巩固自身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的稀土政策,虽然表面上看似强硬,实际上也透露出合作的空间。 2025年6月中美达成框架协议时,中国同意审批合规的出口申请,而美国也承诺取消部分高科技领域的制裁。 可惜协议签署仅三个月,美方便悄悄收紧了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并加大了对中国留学生签证的限制,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双方的信任,也给中国的稀土管制带来了更多的决策空间。 中国的稀土战略从来不是单纯的“垄断”资源,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几十年来,中国投入了巨资建立了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开采到回收,推动产业链的绿色升级,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 中国的“深海一号”二期项目,通过全封闭处理系统将钻井泥浆的回收率提升至95%。 相比之下,美国的稀土产业环保成本远高于中国,一些企业甚至因此放弃了生产。 中国的稀土管制,实际上是对全球产业链的倒逼,让各国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产业升级。 万斯所提的“二选一”,无非是想通过威胁来推动中国改变立场,但这一策略显然低估了中国的战略定力。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几十年的产业积累让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中掌握了实实在在的战略主动权。 美国如果依然固守“霸权思维”,忽视全球产业链的合作与共赢,将继续陷入技术短板的困境。 中国的稀土管制并非是为了“卡脖子”,而是为了维护全球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与公平竞争。 而中国的产业链底气,来源于几十年的积淀和技术突破,这才是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最强大的筹码。 美国的威胁和压力,再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唯有合作共赢才是解决全球资源危机的正确之道。
中美现在的情况是,一个不卖光刻机,一个不卖稀土,那么到底是中国先解决光刻机,还是
【289评论】【3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