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驻华大使伯恩斯摊牌:拒中美G2共治,暴露霸权傲慢 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近期接

红楼背疏影 2025-10-13 16:12:06

美前驻华大使伯恩斯摊牌:拒中美G2共治,暴露霸权傲慢 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近期接受日媒采访时明确表态:美国若接受与中国组成“两国集团”(G2)、互不干涉“共治天下”,将是历史性错误,中国没有资格与美国平起平坐。 伯恩斯否定G2的立场,与美国2010年前后的对华政策形成有趣对比。当时时任国务卿希拉里曾提出“中美两国集团”概念,奥巴马政府智囊团甚至起草过“中美共治”方案。这种政策转向背后,是美国对中国实力评估的根本变化——2025年中国GDP已达美国82%,而2010年仅为40%。 更值得玩味的是伯恩斯的个人轨迹。这位曾任副国务卿的俄罗斯问题专家,在转任驻华大使后对华态度日趋强硬。其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称赞中国发展成就,如今却断言中国“不具备资格”,这种转变恰似美国对华政策从接触转向遏制的缩影。 伯恩斯强调的美日印澳联盟实力,需冷静分析。美国在亚太部署的60%海军力量,面临舰艇老化问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平均舰龄达25年,而中国055型驱逐舰均为新锐舰艇。 更关键的是弹药储备:美国智库报告显示,在西太平洋冲突想定中,美军精确制导弹药仅能维持7天高强度作战。 日本军力增长存在结构缺陷,虽然国防预算突破10万亿日元,但F-35A战机出勤率仅55%,潜艇部队规模缩减至18艘。印度军队则更面临装备体系混乱问题——空军同时操作俄法美以四国战机,后勤保障极为复杂。 伯恩斯寄予厚望的“民主联盟”存在天然弱点。欧盟内部对华政策分裂明显:德国大众汽车在华销量占其全球40%,法国空客每生产4架客机就有1架销往中国。这种经济纽带使欧洲在对华强硬问题上瞻前顾后。 印度战略自主传统更成变数,莫迪政府拒绝加入北约“印太伙伴计划”,坚持不结盟政策。印度海军60%装备来自俄罗斯,在美俄对抗中难以选边站。澳大利亚军力投射能力有限,其主力霍巴特级驱逐舰仅3艘,难以改变战略平衡。 中国与亚太经济体深度融合的现实,使伯恩斯的对抗构想面临实践难题。东盟已连续3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年贸易额突破7万亿元。日本对华出口中半导体设备占38%,这些精密仪器无法快速找到替代市场。 更关键的是金融互联,中国持有美债规模仍达8000亿美元,美国十大跨国公司在华收入占比平均超过15%。这种“金融恐怖平衡”使任何脱钩尝试都代价高昂。 在伯恩斯忽略的领域,中国已实现局部领先。高超音速武器方面,东风-17已实战部署,而美国同类项目多次试射失败。太空能力上,中国空间站常驻宇航员数量超过国际空间站,卫星导航系统在亚太精度优于GPS。 网络战领域更呈现不对称优势,中国量子通信技术已应用至战略级别,而美国仍在试验阶段。这些尖端领域的突破,使传统军力对比统计失去意义。 伯恩斯静态看待亚太力量对比,忽略了正在发生的格局变化。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亚太经济一体化加速。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使俄罗斯传统影响力下降。中东国家在中美间保持平衡,沙特同时购买中国无人机和美国导弹防御系统。 更深远的是全球南方崛起。金砖国家扩容至11国,这些新兴经济体不愿卷入中美对抗。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中等强国寻求战略自主,使美国难以组建对华包围圈。 美国对华认知存在周期性误区。1950年低估中国出兵朝鲜的决心,1970年误判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现在又可能高估联盟体系效力。 冷战经验表明,军事联盟从来不是万灵药——北约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表现证明,联盟行动往往受制于最低共同标准。 更值得警惕的是战略透支风险。美国同时支持乌克兰、以色列两场冲突,已使军火库存告急。若在亚太开辟第三战线,可能引发全球军事体系失衡。 伯恩斯纯粹从硬实力角度评估,忽略了软实力因素。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援助方面口碑良好,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引发盟友担忧。“一带一路”项目在东南亚落地数量是美日澳“蓝点网络”的20倍,这种实际存在感比军事存在更具持久影响力。 文化吸引力同样关键。中国大学留学生数量重返疫情前水平,而美国签证政策波动使人才流入放缓。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未来产业,中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当伯恩斯斩钉截铁否定G2构想时,其背后是美国战略界不愿面对的现实:单极时代已终结,但美国尚未做好心理调整。 这种认知滞后可能引发战略误判,正如历史上所有霸权国家面对新兴力量时的典型反应。在亚太这片充满活力的海域,真正的智慧不是固守等级观念,而是寻找共存之道。毕竟,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两个大国——但这个道理,可能需要时间才能被接受。 信息来源:美前驻华大使不装了:凭啥和中国组G2划“势力范围”? 观察者网2025-10-11 09:02

0 阅读:85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