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7年,徐皇后刚咽气,47岁的朱棣就转而看上了26岁的小姨子,朱棣兴高采烈地

史面的楚歌 2025-10-12 06:33:19

1407年,徐皇后刚咽气,47岁的朱棣就转而看上了26岁的小姨子,朱棣兴高采烈地去求婚,没成想却被嫌弃得不要不要的。 这事儿说起来,徐家姑娘可不是一般人。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大女儿,当年朱棣起兵“靖难”,她跟着东奔西跑,既帮着出主意又宽慰丈夫。 朱棣当上皇帝后,她管着后宫六宫事务,连太子朱高炽都对她客客气气的。这么一位能干的皇后突然走了,后宫跟塌了半边天似的,好多事都没了主心骨。 朱棣站在徐皇后床前那会儿,眼睛红得像充了血,身子直打晃,左右伺候的人大气都不敢出。 可丧事还没办完,宫里就传开了风声:皇帝打算再立皇后,人选是徐家二姑娘。 徐家二姑娘打小就跟着姐姐在宫里进出,模样周正,性格比徐皇后还沉稳。 消息最早是从内宫传出来的,说朱棣夜里翻出了徐皇后年轻时的画像,看了半晌,又让人去取徐家二姑娘的旧画像比对。那画像还是早年徐家进献的,锁在专门的藏阁里。 看完画像,朱棣没说话。第二天下旨给徐家,说是皇后走了,自己孤单,想找个旧亲来主持后宫,让家国都圆满。 徐家老太太接到圣旨,连夜把长子徐增寿叫过来商量。徐增寿看了圣旨直犯愁:“皇上这是要纳妹妹当皇后啊。” 老太太捏着圣旨看了三遍,咳嗽几声折好放桌上:“这事儿不能应。”徐家心里明白,这不是简单的联姻。 应了,外人会说“兄终妹及”,名不正言不顺;不应,万一惹恼皇帝,徐家满门都得受牵连。 第二天徐家回信,就八个字:“女小有疾,不堪宫务。”写得既硬气又圆滑。 朱棣正从文华殿议完军务回来,端着热粥手一抖,碗“啪”地摔在地上,那是景德镇官窑定烧的,碎了也没人敢吱声。 当夜朱棣派内侍去问:“既然有病,怎么不找太医瞧?”徐家回:“闺阁里的小毛病,静养就好,不敢劳烦皇上挂心。”这下宫里人都看明白了,徐家是真不愿意。 第三天朱棣亲自出马,传徐家二姑娘进宫,“替皇后尽份心意”。圣命难违,徐家只好让姑娘穿素衣跟着太监进宫。 刚走到景运门,姑娘就跪下了:“臣女福薄,担不起这份恩宠。” 朱棣站在台阶上盯着她看了半盏茶工夫。这姑娘长得像徐皇后,可眼神不一样,皇后眼尾总带着点温柔的哀怜,她却冷得像霜打了的竹子,风刮过来也不弯。 朱棣没说话,转身回殿,把那道准备封后的圣旨撕了。 事儿表面上过去了,可宫里头从此没了消停。 朱棣再没提过立后,后宫几十个妃嫔都没封,人人心里七上八下。 徐家二姑娘回府就把头发剪短了三寸,发誓不再嫁人,从此闭门谢客。 内府私下传着句话:“女不愿为帝妃,帝不肯再封后。”这话后来被写进《天水冰山录》,宫人们叫它“宫门不立双仪”。 往后几年,朱棣三次亲征蒙古,每次出发前都要翻徐皇后留下的旧物。 有回在乾清宫拿出徐皇后弹过的琴,坐那儿弹《阳春白雪》,弹到一半突然停住,低头不语。旁边的太监不敢多待,悄悄退下。那琴后来裂了道缝,再没修好。 他心里念的是走了的皇后,放不下的是没续上的亲情。 朝堂上没人敢再提“立后”,有御史壮着胆子进谏,话没说完就被驳了回去。 朱棣冷着脸说:“朕心里已经有皇后了,还立什么?”这话传出去,连太子朱高炽都不敢多问。 史官没敢记这段,只在宫里的野史笔记里零星提了几句。《永乐宫词》写“帝念亡后,召其妹,辞不赴”,说得含含糊糊;《明宫旧闻录》也就一句“永乐五年,宫中有异议,未及事成,遂止”。 正史不写,实在是难堪。皇帝守着寡没多久就想娶小姨子,传出去朝廷脸面上挂不住。 朱棣后半辈子一直留着徐家二姑娘的画像,却不许挂在显眼地方,藏在东暖阁,不让外人看。一个皇帝,没了皇后;一个姑娘,拒了帝王;一个家族,守住了自己。 如今再看这段旧事,徐皇后走得早,朱棣心里空了一块,想找个亲人填上; 徐家二姑娘守着对姐姐的情分,不愿跨进那道宫墙。 一个是对亡妻的思念,一个是对亲情的守护,到最后都没成。 可这份没成的遗憾,倒成了历史上一段特别的注脚,有些感情,守着比得到更长久;有些坚持,拒绝比迎合更珍贵。

0 阅读:0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