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巴西对中国出手了 10月10日,巴西对中国聚酯布料实施反倾销,税收暂定6个月,税率每公斤增加0.69到4.81美元,这直接导致布料成本上涨超过15%。 这场贸易战的伏笔早在去年底就埋下了,2024年12月27日,巴西宣布对中国聚酯纤维织物进行反倾销调查,调查期选择在2023年原材料价格波动期间,这显然不是巧合,而是有意为之。 发起这场反倾销调查的正是巴西的纺织联盟SINDIMALHAS,他们担心我低价面料冲击本土市场。在过去三年,巴西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就多达47起,其中32起针对中国制造业,这充分说明巴西贸易保护主义之烈。 面对巴西的这场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纺织业应转型升级,不妨在巴西或周边国家设厂,以应对关税壁垒,同时开拓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打破巴西的贸易保护主义。 从贸易博弈和产业发展的双重视角看,巴西此次反倾销措施既是本土产业保护的“应激反应”,也折射出全球纺织产业链竞争的深层矛盾,而中国纺织业的应对思路,本质是在“破局”与“谋新”中寻找平衡。 从巴西的角度,SINDIMALHAS推动反倾销,看似是保护本土纺织企业免受低价冲击,但这种“以税筑墙”的方式并非长久之计:一方面,聚酯布料广泛用于服装、家居等民生领域,加征高额关税最终会推高巴西国内终端消费品价格,变相增加民众生活成本;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贸易保护,会削弱本土企业的创新动力,使其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逐渐丧失核心竞争力,反而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对中国纺织业而言,“走出去设厂+开拓新市场”的应对策略,不只是被动规避关税壁垒的权宜之计,更是主动拥抱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选择。在巴西或周边国家设厂,既能利用当地劳动力和区位优势贴近市场,还能通过“本土化生产”绕过贸易限制,甚至将巴西作为跳板辐射南美市场;而开拓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则能分散单一市场依赖风险,这些地区人口基数大、纺织消费需求正快速增长,且部分国家还享有更低的关税优惠,与中国纺织业的产能、技术优势形成互补,能为行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不过,这一过程也需要警惕潜在挑战:在海外设厂需充分调研当地政策、供应链配套和文化差异,避免因“水土不服”增加成本;开拓新兴市场时,也需针对当地消费习惯调整产品设计,不能简单复制国内模式。 但总体来看,这种“主动求变”的思路,远比被动应对贸易壁垒更具生命力,也能推动中国纺织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品牌+全球布局优势”升级。 各位读者怎么看?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快报!快报! 巴西对中国出手了 10月10日,巴西对中国聚酯布料实施反倾销,税
亦是缘
2025-10-11 22:32:0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