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一女子和三人饮酒后,随后和其中一人发生了关系,第二天,女子被人发现已经死亡

绾玉说 2025-10-11 22:27:51

青海,一女子和三人饮酒后,随后和其中一人发生了关系,第二天,女子被人发现已经死亡,三男子于是拿出了9万元给了女子的丈夫,随后又写了一张11万的欠条,因11万未支付,女子丈夫将三男子告上了法院。 于青海大通,一张标注着11万金额的欠条,起初众人皆以为它能为一场酒后悲剧落下帷幕,谁料想,它竟悄然点燃了另一场官司的导火索。死者林某的丈夫赵某,手握白纸黑字的承诺,将三位曾与林某同桌共饮者告上法庭。 这一纸承诺,如石子投入湖面,激起一场围绕责任与道义的法律涟漪。他所求者,至为简易,惟“兑现”二字而已。此虽寥寥,却似重锤,掷于人心,振聋发聩,不容轻忽。可法院的判决,却让这张欠条的面值被彻底重估,结果和纸上写的差了十万八千里。这背后,其实是私人间的协议和司法天平的一次硬碰硬。 那张11万的欠条,根本就不是什么冷静协商的结果,它诞生在死亡的阴影和一片混乱里。悲剧发生在2023年12月22日,警方到场协调时,气氛紧张到冰点。面对赵某的悲痛和愤怒,同饮的李某、祁某和张某,除了现场七拼八凑了9万多块钱,还各自写下了欠条。李某欠5万,另外两人各欠3万。 这份协议,从根源处便已埋下隐患,根基摇摇欲坠。恰似一座建于流沙之上的楼阁,缺乏坚实支撑,难以经受住时间与现实的重重考验。到了法庭上,被告们才说出当时的情景。李某声称,自己目不识丁,此次签名实非自愿。是在对方家人的胁迫威逼之下,无奈才签下名字,其中实有难言之隐。张某也说,那场面吓得她心脏病都快犯了,哪还顾得上看内容就签了。 虽然警察的调查没发现什么“殴打”的证据,但这种辩解,却揭开了协议背后极不平等的心理压力。这张在混乱中写下的“承诺”,注定了它在法律面前的脆弱。 案子一到法院,法官要干的就不是简单地执行欠条了,而是要撕开这张纸,看看背后真正的责任到底在谁。法官根本没把11万当成一个打包的数字,而是把三名被告的行为一个个拎出来,用“过错”这把尺子重新丈量。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那个签了3万欠条的张某,法院认定她没任何过错。她吃完饭就自己回家了,后面的事跟她无关,自然不用担责。同样欠了3万的祁某,虽然跟着去了林某家,但他晚上11点就走了,法院认为他尽到了基本的安全提醒义务,也无过错。此前他们所给予的款项,被界定为人道主义补偿。这一判定,于款项性质而言,无疑是一种明确的划分与定义。 所有目光最后都聚焦在了欠了5万的李某身上。可法院也没支持这5万块,而是根据他的过错大小,判他再赔2万就行。这一套操作下来,清清楚楚地告诉所有人:法庭不是来确认欠条真假的,而是来做一场责任的“精准计算”,把一笔糊涂账算成了明明白白的法律责任。 那法院的逻辑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李某要赔,其他人就不用?这事儿的核心,其实压根就不是“一起喝酒”,而是每个人身上背负的义务层级完全不同。 责任最大的,其实是死者林某自己。法医鉴定已然明晰,她本就患有脑血管病变之症,而饮酒这一行为,直接成为诱发其死亡的关键因素。身为成年人,她对自身身体状况了然于心,却依旧如此纵饮。从法律层面看,此乃“重大过错”。这场悲剧之中,她理应承担最为主要的责任。 其次,就是李某那个“更高等级的照顾义务”。法院认定的关键点来了:李某在林某酒后,跟她发生了性关系。这一行为,如催化剂般让他们的情谊陡然升华,瞬间跨越了普通酒友的界限,缔结出一种别具一格、难以言喻的“特殊关系”。 这种关系意味着,李某对林某的安全保障责任也升级了。可他事后却一个人跑去客厅沙发睡觉,完全没关注林某的状况,这才导致了悲剧没能被及时发现。这才是他被判担责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法律对所有一起喝酒的人,都要求一个基本的安全保障义务,但祁某和张某的行为没越过这条线。这个案子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法律责任是看你具体做了什么、该做什么,而不是看你在某种特殊情境下签了什么字。一张私人协议,如果和法律追求的公平和责任原则差得太远,最终还是会被司法的手给修正回来。

0 阅读:136
绾玉说

绾玉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