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缉毒警陈建军扮演一回族老板的身份打入毒贩内部,谁料吃饭时,一毒贩突然夹了一块猪肉放进陈建军的碗里。 饭桌上的一块猪肉,看似平常却暗藏杀机。这是毒贩精心设计的生死考验,稍有不慎就会暴露身份,丢掉性命。面对突如其来的试探,年轻的卧底警察该如何应对?一个错误的反应,就可能葬送整个行动,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陈建军1962年8月1日出生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父亲是当地一名老公安民警。在警察家庭长大的他,从小就对这个职业充满向往。1982年,中国第一支缉毒专业队伍在云南成立,刚满20岁的陈建军毅然报名参加。当时麻栗坡县有800多人竞争,他凭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缉毒队员。 集训结束后,陈建军被分配到砚山县公安局缉毒队,1983年7月又被调往贩毒活动猖獗的平远街缉毒小组工作。这里地处边境,毒品犯罪活动频繁,工作环境十分危险。但陈建军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投入工作,很快成长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1987年初,云南警方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贩毒团伙,常规侦查手段难以获取核心情报,必须派人打入内部。陈建军再次接下了这项危险任务,这次他要扮演一名从西北地区来云南采购玉石的回族商人。 选择回族身份有特殊考虑。边境贸易中确实有不少回族商人参与,这个身份不会引起怀疑。同时回族的饮食禁忌也能成为拒绝饮酒的理由,有利于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为了让伪装天衣无缝,陈建军专门学习了回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知识,改变了穿着打扮,戴上白色礼拜帽,随身携带念珠,连说话的腔调都模仿西北口音。 通过线人引荐,陈建军成功接触到毒贩团伙的外围成员。他展示随身携带的现金和玉石样品,用流利的西北方言讲述生意经,表现得既精明又谨慎。经过几次试探性接触,毒贩们的戒心开始松动,答应安排他与核心成员见面。 在城郊一处偏僻的农家小院,陈建军见到了团伙头目。双方就交易数量、价格、交货方式反复讨价还价,谈判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头目始终没有完全放下疑心,但巨额利润的诱惑让他难以拒绝。他突然提出一起吃饭,这是毒贩们的又一次试探。 饭菜端上桌后,陈建军小心翼翼地挑选素菜和鱼肉,刻意避开所有猪肉类菜品。就在气氛渐渐缓和时,坐在对面的一名毒贩突然夹起一块猪肉,直接放进了陈建军的碗里。整个屋子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这是毒贩们精心设计的最后考验,他们要看这个回族商人的反应是否真实。 陈建军看了看碗里的猪肉,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猛地站起身怒斥对方。他伸手抓起碗摔在地上,表示作为回族人不能容忍这种羞辱。这种激烈而真实的反应,让毒贩们彻底打消了疑虑。团伙头目连忙赔罪,还主动给出价格优惠。这场生死考验,陈建军用出色的表演能力成功化解。 通过这次猪肉事件获得完全信任后,陈建军继续深入团伙内部,收集了大量关键情报。警方根据他提供的信息,成功抓获了这个贩毒团伙的核心成员,缴获了大批毒品。 陈建军在缉毒战线工作的5年间,曾24次只身深入毒贩内部卧底,擒获涉毒犯罪嫌疑人19名,缴获鸦片50余千克,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然而1987年12月15日,在执行又一次卧底任务时,陈建军只身与6名毒贩周旋,身份暴露后被犯罪嫌疑人用火药枪开枪射击,不幸牺牲,年仅25岁。 陈建军牺牲后,1988年2月被云南省委追认为中共党员,1988年4月被云南省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1988年5月被追授为一级英模。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牺牲的缉毒民警。 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公安局的警史馆,陈建军使用过的一本红皮持枪证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内页上写着年龄21。这件遗物见证了一个年轻生命的奉献与牺牲。 一块猪肉,一次生死博弈,陈建军用智慧和勇气守住了伪装,也守住了使命。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和平年代并非没有牺牲,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你觉得卧底警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男子高铁上猥亵7岁女童事件中,两个细节证明男子品行恶劣!1、当女孩妈妈发现男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