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先搞懂一个关键:现代导弹的 “追杀本事” 早拉满了,根本不给战机留活路。 所谓雷达锁定,可不是雷达屏幕上闪个光点那么简单,是火控雷达用稳定的波束持续 “黏” 住战机,就像探照灯死死盯住猎物,导弹的导引头已经接收到反射信号,相当于提前把战机的运动轨迹、速度方向都记在了脑子里,这时候战机就算想拐弯跑路,导弹也能顺着信号追过来。 现代导弹的速度和机动性早就把战机甩了十条街。歼 20 够先进了吧,最大速度也就 2.5 马赫,而中国的霹雳 - 15 速度能到 6 马赫,美国 AIM-120D 也有 4 马赫,俄罗斯 R-37M 更是能飙到 6 马赫,相当于导弹每秒能飞 2000 多米,战机刚飞出几百米,导弹已经追上来了。 更要命的是机动性,飞行员最多能承受 9G 的过载,超过这个数就会昏迷,可导弹的机动过载随便就能到 30-50G,这意味着战机完成一次急转弯的功夫,导弹能连续绕着它转三四圈,想靠机动甩开导弹,跟骑自行车想甩开车一样不现实。 更狠的是导弹有个 “不可逃逸区”,进入这个范围基本就是死路一条。霹雳 - 15 的不可逃逸区能到 80 公里,欧洲 “流星” 导弹也有 80 公里,就算是美国 AIM-120D 也有 30 公里,这可不是随便标个数,是导弹在这个距离内有充足的燃料提供动力,能全程保持高机动性,而战机一旦被卷入,靠自身动力根本跑不出导弹的追击范围。 以前觉得导弹飞远了会减速,现在的双脉冲发动机能分段点火,霹雳 - 15 就靠这技术,飞到中途还能二次加速 “满血复活”,本来以为快摆脱了,结果导弹突然提速追上来,简直是 “赶尽杀绝”。 现在的导弹还特别 “聪明”,老式干扰手段早就不管用了。以前扔箔条能骗雷达制导导弹,放热诱弹能躲红外导弹,可现在的导弹都是 “双模制导”,比如俄罗斯 R-77M 既有雷达又有红外感应,箔条骗得了雷达,骗不了红外。 热诱弹能瞒过早期红外制导,却躲不过红外成像导引头 —— 这种导引头能看清战机的轮廓和发动机尾喷的形状,热诱弹在它眼里就是个不起眼的小火点,根本不会认错目标。 更绝的是霹雳 - 15 的制导系统,有 “捷联惯导 + 北斗 + 双向数据链 + 有源相控阵雷达” 四重保障,就算被强电磁干扰切断了外部信号,光纤陀螺惯导还能让它 “摸黑” 找路,中途还能靠无人机或预警机修正路线,简直是 “盯死不放”。 真实战场的案例早就说明了一切。1999 年科索沃战争里,美军 F-117 隐身战机够牛了吧,雷达反射面积只有网球那么大,可南联盟军队用老式的 P-18 低频雷达发现了它,趁它打开弹舱投弹、雷达反射面积骤增的瞬间锁定,两枚萨姆 - 3 导弹直接命中,飞行员戴尔・泽尔科根本没收到告警,只觉得被货车撞了一下就被迫跳伞,隐身战机被锁定后照样难逃一劫。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米格 - 29 被美军 AIM-120 导弹锁定后,几乎全被击落,只有一架米格 - 25 靠 3.2 马赫的极限速度逃了一次,可落地后发动机直接报废,属于拼了命的特例。 2025 年印巴空战更直接,巴军歼 - 10C 在 160 公里外发射霹雳 - 15,印度阵风战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命中,残骸直接摔在了基地附近。 就算有极少数逃脱案例,也都是极端特殊情况。2024 年俄军苏 - 34 在乌克兰躲过 3 枚爱国者导弹,那是靠着地面引导员精准预警、飞行员把战机降到 300 米超低空疾驰、全程开电子战系统,还得靠地形掩护才侥幸脱险,这种 “天时地利人和” 凑齐的情况,实战中一百次都难遇到一次。 美军红旗军演的数据更直白,F-35 对上 AIM-120D 的生存率只有 41%,换成更先进的 AIM-260,生存率直接跌到 28%,这还是演习中提前有预警、能自由使用干扰手段的情况,要是真在战场上被突然锁定,生存率只会更低。 有人说可以用激光武器反导,可现在的机载激光系统重 1.2 吨,F-35 挂上就得加副油箱,隐身直接破功;无人机群干扰更不靠谱,英国 “天使之翼” 无人机群演习时直接被自家雷达当成靶子打下来。 说白了,现代导弹已经把 “跑得快、转得灵、看得准、抗干扰” 这几点做到了极致,战机在它面前就像赤手空拳面对持枪的猎人,一旦雷达告警器响起,基本就是给飞行员下了最后通牒。 就算是歼 20 这样的顶尖隐身战机,也只是能降低被发现的概率,一旦被雷达锁定,面对霹雳 - 15 这类导弹的追杀,照样没多少还手之力 —— 毕竟导弹的技术代差就摆在这,不是靠飞行员的技术就能弥补的。
为了追赶中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美俄在匆忙之下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而
【17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