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中国人?”美国大使竟然公开威胁中国: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意愿行事,不向西方低

文人学社 2025-10-11 10:59:36

“饿死中国人?”美国大使竟然公开威胁中国: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意愿行事,不向西方低头,就要通过制裁中国的粮食和能源,让十四亿中国人陷入饥荒。 中国的粮食安全根基早已筑牢。2024 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数据显示,当年粮食收储调控任务全面完成,储备规模结构持续优化,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全国粮食储备总量充足,仅中央储备粮就够全国居民食用 1 年以上,地方储备粮也能满足 3 到 6 个月的供应需求。 这些储备分布在全国不同区域的标准化粮仓中,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 “穿透式” 监管,确保数量准确、质量合格。 粮食生产的稳定输出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2024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第十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水稻、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保持在 100%,玉米自给率超过 95%。 在山东德州的高标准农田里,智能化灌溉设备让亩产提升 10%;黑龙江的现代化农场通过全程机械化种植,大豆产量较五年前增长 18%。 这些生产端的提升,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源头保障。 即便涉及粮食进口,中国也已构建起多元稳定的渠道。 2024 年粮食进口来源国超过 100 个,大豆进口虽有调整,但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供应占比已达 85%,同时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粮食合作持续深化。 这种多元化布局,让单一国家的制裁难以影响整体供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还在推进粮食产后节约减损长效机制,每年可减少损失超 300 亿斤,相当于新增 3000 万亩良田的产量。 能源领域的保障能力同样坚实。 中国已形成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中亚 — 俄罗斯、中东、非洲等五大油气合作区同步发力。 2024 年数据显示,全年进口煤炭 5.4 亿吨,同比增长 14.4%;进口天然气 1.3 亿吨,增长 9.9%,能源进口多元稳定的格局已经成型。 即便原油进口略有下降,也得益于国内页岩油产量的提升,2024 年国内原油产量达 2.05 亿吨,连续四年保持增长。 应对外部风险的经济韧性持续增强。 2025 年前 8 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 4.93 万亿元,同比增长 9.7%,东盟作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在 “一带一路” 和 RCEP 机制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能源、粮食合作不断深化,逐步构建起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体系。 商务部研究员分析指出,如今中国对美出口依存度已显著降低,通过政策对冲和市场多元化调整,能有效化解外部压力。 应急保障体系的快速响应能力更是关键。 国家已建成覆盖城乡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全国共有应急供应网点 44 万个,应急加工企业 5500 多家,一旦出现需求波动,能在 24 小时内启动供应响应。 能源领域同样建立了完善的应急调度机制,2024 年面对低温雨雪冰冻等突发情况,应急物资保障高效到位,未出现区域性供应中断。 科技赋能让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粮食领域的绿色仓储、智能加工技术广泛应用,延长了储备周期。 能源领域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实现跨区域高效调配,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已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 48%,降低了对传统油气的依赖。 这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民生安全注入了新的保障力量。 从粮食到能源,从生产到储备,从国内保障到国际合作,中国已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民生安全网络。 美国大使的威胁言论,忽视了中国数十年在民生领域的持续投入,也低估了多元合作带来的抗风险能力。 在自身实力与开放合作的双重支撑下,中国的粮食与能源安全坚不可摧,十四亿人的民生保障不会被任何外部威胁所动摇,这是发展带来的底气,也是不争的事实。

0 阅读:0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