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之间不是已经没有领土争议了吗?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理论上来说中俄之间确实不存在领土问题,毕竟从新中国成立后算起,双方前前后后谈了几十年,把许多重点关注的领土都进行了划定。 2004年中俄签了边界补充协定,2008年黑瞎子岛立了界碑,外交部白纸黑字写着“彻底解决领土纠纷”,这是铁打的事实,但“没争议”不代表“没分歧”,更不意味着“永远不变”。 国际格局这东西,从来都是跟着利益走的,今天的握手言和,藏着历史妥协的智慧,也埋着未来博弈的伏笔。 先得承认,中俄能把百年领土纠葛捋清楚,本身就是个奇迹。 2004年的补充协定,可以说是相当细节,连黑瞎子岛的界点坐标都标得明明白白,X约5358650、Y约23482570,国界线怎么走、界河中心线怎么定,全写在附件地图上。 最关键的是第五条,明确说“自然变化不影响国界位置”,新出的岛屿协商分,等于从法理上堵死了借自然因素挑事的口子。 9月初上合峰会更实诚,普京督办的黑瞎子岛联合开发规划签了字,这岛335平方公里,2004年划给中国171平方公里,俄方那边荒了十几年,俄乌冲突后急着找中国合作,不但定了2025年底的期限,还要求政府每年交进度报告。 这不是俄方突然大方了,是清楚“守着争议不如合作共赢”,领土问题解决了,才能放开手脚搞经济。 驻俄大使张汉晖9月底接受采访时说,中俄关系是“百炼成钢的真朋友”,这话没一点水分,要是领土还扯不清,能搞“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还敢对俄试行免签吗? 政策一出来,莫斯科到中国的机票搜索量翻了四倍,这都是互信的底气,但“没领土争议”不等于“没利益摩擦”,这才是“变数”的真正来源。 国际上的边界稳定,从来不是靠一张纸锁死的,得靠持续的利益绑定。 中俄现在的默契,很大程度上是“背靠背”抗压力的结果,但利益一旦错位,分歧就会冒头。 就说北极吧,中国2018年发白皮书自称“近北极国家”,要搞“冰上丝绸之路”多边合作,俄罗斯却把北方海航道当“国家专属路线”,2016年阿尔汉格尔斯克深水港项目黄了,就是因为中方想纳入国际框架,俄方非要主权主导。 这事不是领土问题,但比领土还敏感——北极的资源、航道利益,将来要是成了大国争夺的焦点,中俄这种理念分歧,会不会传导到其他领域,这都不好说。 再看黑瞎子岛的开发,俄方急着要投资,中方想搞生态旅游和物流,现在签了框架,但具体怎么分收益、怎么定环保标准,后续肯定有拉扯。 9月刚签的规划只是个开始,真到了分账的时候,要是一方觉得亏了,会不会拿历史账说事? 虽然协定堵了法理漏洞,但人心这东西,从来比条文复杂。 而且“变数”的风险不仅在中俄内部,还在外部搅局和实力变化,美国最见不得中俄走近,去年就有智库出报告,撺掇着拿“远东领土问题”挑唆俄国内情绪,说“中国在慢慢渗透西伯利亚”。 这种谣言虽然没市场,但架不住反复炒作,要是将来俄罗斯内部出现极端势力,也有可能拿领土当政治筹码。 而且实力对比的变化,也是非常关键的,当年解决边界问题,是中俄都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现在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俄罗斯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加深,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能源合作占了一半以上。 要是将来俄罗斯经济复苏,或者找到新的盟友,对中国的需求降了,也有可能重新审视当年的妥协,这些都不是空想,国际史上“利益变了,条约废纸一张”的例子也不少。 但话说回来,“有变数可能”不代表“一定会变”,中俄的聪明之处,在于把“不确定”变成了“可控制”。 首先法理底子牢,2004年的协定经过两国最高立法机构批准,不是随便能撕的;而且利益还绑得紧,“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一通气,俄罗斯每年能多赚200亿美元,中国能减少对中东能源的依赖,这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比单纯的领土承诺管用。 最后还有高层战略引领,今年5月和9月中俄元首两次互访,把“永久睦邻友好”写进共识,张汉晖大使说这是“最稳定的大国关系典范”,这话既是说给外界听的,也是给两国定调子。 就像黑瞎子岛的开发,普京亲自督办,中方积极响应,不是怕出变数,是用合作把变数掐死在萌芽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还愿意折腾领土那点旧账。 这么看来,中俄领土问题的“不变”,是历史妥协和现实利益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变数”的可能,藏在利益格局的微妙变化和外部势力的搅局里。 今天的握手,是为了明天的合作;明天的合作,是为了堵住后天的变数。 所以中俄现在的稳定是真的,但“绝对不变”是假的,维持稳定的关键,从来不是靠“永远的友谊”,而是靠“永远的共赢”。 这道理不管是对中俄,还是对任何国家,都一样管用。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美帝可能忍不住了,将对委内瑞拉动手了!这可是中俄的绝佳机会!一,中俄可向委内瑞
【8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