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以575票当选新中国主席,距离“满票”仅缺一票,周总理找到毛主席,请示他是否将少的那一票当做废票,毛主席回答:“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有关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9月30日,距离新中国成立只剩下一天时间,北京中南海的怀仁堂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在进行一场关键的选举,576名来自全国各地、各界别的代表要用手中的选票,选出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人。 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乱,解放军已经渡过长江,国民党政权基本崩溃,全国上下都在期待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谁来领导这个新生的国家,自然成了最重要的议题。 毛主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展现出的卓越领导才能,让他成为各方公认的人选,会场里的代表构成相当多元,既有共产党员,也有各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只有21岁。 这些人穿着各异,有的穿长袍,有的穿西装,但大家都怀着同样的心情,要亲手为国家选出领导人,投票过程按照民主程序进行,每个代表拿到选票后认真填写,然后郑重地投进票箱。 计票工作很快开始,负责的工作人员紧张地清点着每一张选票,数字一个接一个地往上加,眼看就要接近代表总数了,突然,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意外情况,毛泽东的得票数停在了575票,比576名代表少了一票。 这个发现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愣住了,他们反复核对了好几遍,确认数字没有出错,这个结果很快被报告给了周总理,周总理当时正在处理其他文件,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 他知道这件事情虽然看起来不大,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任何细节都可能引发各种猜测和议论,有工作人员提出建议,是否可以把缺少的那一票算作废票,这样就能让毛主席以全票当选,显得更加圆满。 周总理拿着选举结果的统计单,直接去找毛主席汇报情况,毛主席听完周总理的说明后,看了看那张纸上的数字,脸上没有露出任何不满或者失望的表情。 他很平静地说了那句后来被广为传颂的话,代表们既然有权利选他,自然也有权利不选他,少一票就少一票,这没什么关系,这个回应让所有听到的人都感到意外。 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即将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人物来说,这样的态度实在难得,毛主席的表态不是客套话,而是真正理解了民主选举的本质。 每一张选票都代表着一个人的独立意志,尊重选举结果就是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权利,后来人们查证,那张没有投给毛主席的票来自一位叫张东荪的学者。 张东荪早年留学日本,接触过各种社会思想,回国后在大学教书,还办过杂志,北平解放前,他曾经参与和傅作义的谈判工作,为和平解放北平出了力,毛主席还专门表扬过他的贡献。 但张东荪在思想上始终保持着独立性,他没有投这一票,不是针对毛主席个人,而是出于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和独立思考的坚持,这件事情的价值恰恰就在这里。 如果当时选择把那张票当作废票处理,表面上看起来更完美,但实际上却失去了民主选举最宝贵的东西,575票的结果反而比全票更有说服力,因为它证明了这场选举的真实性。 证明了新政权对不同声音的包容态度,第二天,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以后,他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征程。 那一票之差没有影响任何事情,相反,它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生动注脚,提醒着后来的人们,真正的民主不在于表面的一致,而在于对差异的尊重和包容。 这个小小的历史细节,反映出的是一种大格局和大胸怀,值得我们永远记住和思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新闻网——建国时毛泽东当选主席缺一票 是谁没投票?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1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