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英语“踢出”高考,取消其主科地位?教育部回应一针见血!不曾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新教改”实施后,急哭一众家长:“这比英语还难!孩子可怎么办?”郑强更是毫不留情痛斥:“现在很多人说不会英语的就是‘文盲’,说这种话的人才是真正的‘文盲’!” 先说说教育部那“一针见血”的回应,核心就一句话:英语主科地位暂不调整,但会降低考试难度、优化考核方式。这话一出来,盼着取消英语的家长没等来好消息,反而被新教改的“后手”打了个措手不及。 原来所谓的“黄雀”,是语文和历史的权重直接拉满。语文卷面字数从原来的7000字飙到10000字,文言文占比提了近三成,连作文都要求结合史料写议论文。 有家长晒出孩子的模拟卷,光阅读题就有六篇,孩子写作文时手都在抖,哪还有时间琢磨词句。 历史更狠,不再是背年代事件就行。选择题里掺了考古报告节选,材料题要对比中外文献,甚至还要分析文物背后的文化逻辑。有个初二学生吐槽,以前背“商鞅变法”五分钟搞定,现在得花两小时查资料,不然连题目都读不懂。 郑强教授的痛斥不是没道理。身边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学英语,从幼儿园就报双语班,小学就请外教,花了几十万,最后孩子连老家的方言都说不利索。 可现在倒好,英语没降下来,语文历史又成了“新大山”,家长们直呼“两头为难”。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变化戳中了很多家庭的短板。以前拼英语,砸钱报班多少能补上来;现在拼语文历史,靠的是长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沉淀,不是短期报班能见效的。 有家长急得整夜睡不着,到处找古籍解读课,可这类老师本来就少,课时费比外教还贵。 有人说这是“纠偏”,让教育回归本土文化;也有人骂这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把压力从一门课转移到另外两门。不管怎么说,家长和孩子都被推到了适应期的风口浪尖,以前愁英语,现在愁的东西更多了。 说到底,教改的初衷是好的,但能不能别这么“急转弯”?家长们不是怕孩子学得多,是怕这种突然的变化,把孩子和普通家庭都逼得喘不过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将英语“踢出”高考,取消其主科地位?教育部回应一针见血!不曾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热爱宏光
2025-10-10 14:52: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