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快要崩溃了!德国发布令全世界震惊的大消息:德国政府建议把退休年龄提高到73岁,因为已经无法支撑庞大复杂的养老金体系!我感觉目前大多数国家都会面临这项问题。 现在德国8390万人口里,65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889万,占了整整22%,也就是说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老人。 2023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已经飙到620亿欧元,2027年眼看就要突破1210亿,这钱从哪儿来?以前1990年的时候,还是4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现在变成2.3个养1个,2035年甚至要跌破2:1,年轻人的担子能不重吗? 一名月薪4000欧元的工程师,每个月光养老保险就得交744欧元,占了工资的近五分之一,这还是现在67岁退休的情况,要是延到73岁,等于要多交6年钱,少领6年钱,换谁都得急。 这事儿根本不是政府突然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养老金体系实在撑不住了,德国的养老金是“现收现付”模式,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交钱养现在的老人,可架不住老人越来越多、活得越来越长,年轻人却越来越少。 德国人均预期寿命都81.2岁了,比几十年前涨了一大截,可生育率才1.4,连维持人口更替的2.1都达不到,劳动力一直在缩水。 更要命的是,德国养老金投资还特别保守,股票配置比例才7.8%,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回报率低得可怜,钱生不出钱,缺口只能越拉越大。 可能有人会问,就没别的办法了吗?其实德国早就试过改革了,2001年搞“里斯特计划”鼓励个人养老,2004年又延长退休年龄、搞“可持续因子”,可结果呢?个人养老金参与率低得吓人,收入最低的20%人群里只有15%参与,大家连眼前日子都顾不过来,哪儿有钱存养老钱?金融机构也没积极性,好多都退出市场了。 之前还试过提高缴费率,从17.4%涨到18.6%,可再涨企业就扛不住了,万一引发失业潮,缴费的人更少,反而更恶性循环。 最让人揪心的是,这政策根本没考虑不同人的差别,德国工会主席说“让50岁护士工作到73岁,却允许银行家65岁退休,这是阶级歧视”,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体力劳动者平均健康寿命才63岁,建筑工人、护士这些干重活的,可能压根活不到领全额养老金的那天,2023年德国男性蓝领平均预期寿命比白领短8.3年,这延迟退休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灾难。 还有女性,因为育儿假少交3.2年保费,养老金本来就比男性少23%,再延迟退休,差距只会更大。 你说得太对了,这真不是德国独有的问题,全球都在往这条路上走,美国早就把法定退休年龄从65岁提到67岁,用了20多年慢慢过渡;日本现在退休年龄都快到70岁了,可养老金能拿到的比例从52%降到38%,65岁以上贫困人口还占19.2%;瑞典看着灵活,60岁就能退,但早退一个月养老金就少0.5%,晚退一个月才多0.7%,其实也是逼着人多干几年。 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70年代末,全球65岁以上的人要比18岁以下的还多,到时候每个国家都得面对这道难题。 关键是现在好多国家都缺劳动力,德国制造业、服务业用工荒严重,日本护理行业缺口34万人,老人继续工作其实是补了劳动力的窟窿,而且好多老人干的是兼职或技术指导,和年轻人的岗位并不冲突。 但这绝不是说延迟退休就是完美解决方案,它带来的社会撕裂太明显了。德国民调显示,18-30岁的年轻人里67%觉得“被剥夺了青春”,38%都想移民;31-50岁的体力劳动者91%都反对;就连51岁以上的老人,也有61%不赞成延到73岁。 说到底,这事儿的根儿还是人口结构和养老体系的矛盾,以前俾斯麦搞养老保险时,定70岁退休,可当时人均寿命才45岁,说白了就是个象征;现在人均寿命都80多了,还按老规矩来,养老金池迟早要干。 要么年轻人多交钱,要么老人晚拿钱,要么多找些干活的人来,可提高缴费率企业扛不住,吸引移民有文化融合问题,想来想去,延迟退休就成了最“无奈”的选择。 现在延迟退休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怎么搞”的问题,像德国这样搞“一刀切”肯定不行,得像瑞典那样分职业、分健康状况区别对待,体力劳动者就该早退,脑力劳动者可以弹性选择;还得学新加坡搞技能培训,让老人能适应工作,企业也愿意用;更得把养老金投资搞活点,别光盯着债券,适当多投点能增值的领域,不然钱只会越放越不值钱。 这事儿给咱们提了个醒,老龄化不是遥远的话题,而是已经砸到眼前的现实,不管是德国还是其他国家,未来都得在代际公平、经济可持续和个人尊严之间找平衡。 咱们普通人能做的,除了关注政策变化,更得早为自己打算,毕竟养老这事,最终还是得靠自己多上心,你觉得这些国家的办法里,哪种最靠谱?咱们可以再聊聊具体的应对门道。
德国养老金告急!73岁退休引发全球养老地震,你的晚年谁买单?
万事浮华
2025-10-10 13:34:45
0
阅读:156
内马尔
原来这是世界性问题
tb950336_99
要是这样,我直接不交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