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终于醒了?都以为俄罗斯背后站着的是伊朗、朝鲜,谁能想到,真正撑住俄罗斯的,反而是那个一言不发、一弹未给的中国。 冲突初期,全球目光聚焦在无人机、弹药等军事物资的流动上,伊朗的无人机、朝鲜的炮弹频繁出现在战场信息中。 这些直接的军事补给被快速解读为俄罗斯战力延续的核心依靠,而中国始终保持的 “不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 的立场,让其角色一度被弱化,甚至被西方贴上 “沉默者” 的标签。 这种判断持续到 2025 年,随着俄罗斯经济数据与产业动态的逐步清晰,真正的支撑脉络才浮出水面。 西方对俄罗斯实施的多轮制裁曾被寄予厚望,3000 亿美元海外资产被冻结,能源出口遭遇限制,全球金融体系的联系被切断。 卢布汇率一度暴跌,工业和消费品短缺问题显现,通货膨胀率飙升,俄罗斯的进口能力大幅下降。 美欧预估俄罗斯经济会在短期内崩溃,但三年过去,这样的场景并未出现,背后是中俄贸易的快速填补与结构升级。 2025 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创下 2400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占据俄罗斯进口的 40% 份额。 西方企业撤离后留下的市场空白被快速填补,中国对俄出口的汽车和零部件规模从 60 亿美元激增至 230 亿美元,覆盖从民生出行到工业运输的全场景需求。 更关键的是工业领域的补给。 机床、化学品和火药等生产物资通过正常贸易渠道进入俄罗斯,20 家俄罗斯军工厂因此获得持续生产的保障,“加尔皮亚 - 3” 攻击无人机的本土生产线得以启动,首批七架已于 2024 年初交付。 能源合作构成了经济支撑的另一极。 欧洲减少对俄能源依赖后,中国扩大了石油采购规模,使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相关出口金额持续创下新高。 这种稳定的能源贸易不仅为俄罗斯带来了关键的财政收入,更通过人民币结算等方式,帮助其逐步摆脱对美元体系的依赖,缓解了制裁带来的金融压力。 这种合作并非应急之举,而是中俄在元首战略引领下,多年深耕能源合作的自然延续。 中国的支撑从未偏离和平立场。 即便在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中国始终没有改变劝和促谈的努力。 中国特使持续在莫斯科和基辅之间奔走,红十字会向乌克兰提供的物资援助也从未中断。 这种 “经贸合作与和平努力并行” 的模式,既维护了正常的国家间交往,又践行了推动冲突政治解决的承诺。 外界对中国角色的认知转变,发生在 2025 年上半年。 俄罗斯国防工业产能逐步恢复,民用工业因进口替代得以维系,经济在制裁下保持稳定,这些变化与中俄贸易数据形成清晰呼应。 乌克兰方面开始公开提及中国的 “隐性影响力”,不再简单将目光锁定在直接军事援助上。 国际社会也逐渐意识到,比起短期的弹药补给,稳定的工业链、持续的能源收入和多元的贸易渠道,才是支撑一个国家长期应对冲突的核心力量。 中国的行动始终在国际法框架内展开。 中俄双边合作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从跨境电商到核能项目,从数字经济到绿色能源,合作领域的拓展符合两国发展需求,也为动荡的全球经济提供了稳定性。 这种合作不针对第三方,更不服务于冲突升级,与某些国家持续输送武器、加剧对抗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当冲突进入第四个秋天,对 “支撑力量” 的认知终于回归理性。 中国用 “一言不发” 的务实行动,展现了大国责任的另一种形态:不火上浇油,不选边站队,既维护正常的国家交往,又坚持推动和平进程。 这种方式没有制造新的矛盾,却为冲突的最终解决保留了更多可能,也为复杂国际危机中的大国作为提供了新的参照。
中国应该向印度学习!印度裔加拿大人贾扬特.班达里,这位十年前出资两亿美金投资他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