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中国“不好战”才是最高明的战略?一位美国退役军官的分析点破真相。   “中

周律鸣法 2025-10-08 16:52:49

为何说中国“不好战”才是最高明的战略?一位美国退役军官的分析点破真相。   “中国从来不好战,他们只想搞钱。”说这话的不是中国官员,而是美国前陆军上校、国防部前高级顾问麦格雷戈。这位退役军官近期在一次访谈中的直言不讳,让不少西方观察家感到意外。   当西方媒体仍在重复着“中国扩张”的老调时,这位内部人士的客观评价,却让这出编排已久的戏码瞬间露出了破绽。   麦格雷格并非普通的评论员。他曾在美军服役多年,担任过国防部高级顾问,对美国的战略决策有 firsthand 的了解。正是这样的背景,使他的观点具有特殊分量。他在分析中国历史时指出,如果把中国两千年的历史翻个底朝天,真正具有扩张性的时期要追溯到13世纪的元朝而那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   “中国人自古就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中心,这种文化自信让他们更倾向于吸引他人来学习,而不是强行推广自己的模式。”麦格雷戈表示。对于现代中国,他的观察更为犀利“中国人清楚,战争会吓跑资本。你看看那些发生冲突的地区,外资纷纷撤离。中国深谙此道,所以他们会尽力避免冲突。”   想要看懂一个国家未来的走向,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头看看它过去走过的路。与中国相比,西方历史上充斥着各种大规模扩张的帝国。古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控制了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英帝国更是曾号称“日不落帝国”,领土遍及全球。   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原周边地理单元的逐步填充与自然磨合,而非远渡重洋的征服。中国长城的路线就很能说明问题它基本上是沿着农牧分界线修建的。这暗示着中原王朝的核心诉求是保卫农耕区,而非无限扩张。   中国历史上虽有强盛时期,如汉唐盛世,但更多是通过朝贡体系发挥影响力,而非直接统治。郑和七下西洋是最典型的例子庞大的船队带去的不是侵略,而是礼物和交流。这种“求稳”的思维模式,与西方历史上的扩张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学者费正清曾指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念更注重“和而不同”,而非“非我即敌”。     现代中国的行为方式,可以从现实利益角度找到解释。当前,中国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这种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的现状,使得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利益。   任何冲突都会 disrupt 供应链,吓跑投资者这与中国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说得更直白些,这些年来,世界经济往前跑三份力,就有一份多是从中国来的。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   中国深知,只有保持稳定,才能持续吸引外资。就像特斯拉选择在上海建超级工厂,看重的就是中国稳定的环境和完整的产业链。不过,麦格雷戈也提醒,中国的和平倾向有其底线。“如果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比如能源生命线被切断,中国也会坚决反击。”   西方之所以难以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根源在于思维框架的根本差异。美国是典型的“选举导向型”国家,政策制定受选举周期影响极大,难以保持长期一致性。而中国作为有着数千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文明型国家,更擅长制定和坚持长期战略。   西方媒体习惯于用“权力转移”的框架来解读中美关系,将中国的发展必然地解读为对现有秩序的挑战。这种预设使得他们难以客观看待中国的和平发展承诺。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可能难以接受一个事实。中国正在通过经济合作而非军事扩张实现崛起。这种模式的成功,对西方传统的发展路径构成了观念上的挑战。麦格雷戈的观点代表了美国内部一种现实主义的声音,他们开始认识到,一味强调对抗可能适得其反。   历史正在见证一个大国崛起的新路径。当越来越多的人像麦格雷戈一样,抛开偏见看事实,就会发现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是口号,而是基于历史和文化逻辑的理性选择。   正如一位东南亚学者所说:“西方带着圣经和枪炮而来,中国带来的是产品和合同。”这种根本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个世界会走向对抗还是共赢,或许就取决于我们能否客观看待彼此的不同。   参考信源:美知名学者:中国40年零战争,美国为何视其为威胁? 2025-03-07 16:44·海外网

0 阅读:1
周律鸣法

周律鸣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