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全低门槛的K字签证,对于审核人员要求太高,不能奢望所有审核人员都是伯乐,能精准有效的识别出“青年科技人才”。 最好还是可以从制度上,有些筛出“青年科技人才”的硬性标准,降低被庸才钻漏洞的可能性。 总体来说,我是希望通过补上一些漏洞,确保K字签证可以引入到真正的“青年科技人才,”重“质”不重“量”,不设立KPI考核,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轻K字签证对国内的就业冲击。 如果能够完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的认定细则,能做到只是引入真正的“青年科技人才”,而不是给大量庸才钻漏洞,我相信大多数人就不会反对。 因为真正的“青年科技人才”肯定是少数,这个世界并没有太多真正的“科技人才”。 所以,我建议“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的认定细则,参考R字签证对于高端人才的认定细则,引入“计点积分”。 前文介绍过,目前国内对于外国人才的认定,分三类:“A类外国高端人才、B类外国专业人才、C类其他外国人员。” 其中对于A类外国高端人才认定,有其中一个符合条件是“计点积分在 85 分以上”。 而B类外国专业人才认定,则是“计点积分在 60 分以上”。 这个计点积分我也去查了下,是有一个“积分要素计分赋值表”。 所以,我个人是建议,应该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认定,去优化这个积分表,或者专门给“青年科技人才”弄一个积分表,达到多少积分,作为认定“青年科技人才”的条件之一。 这里我也把R字签证的高端人才的认定要求,跟大家列一下。 这里面的第二大条:“符合国际公认的专业成就认定标准的”一共有18条,由于太多,我只截图前面6条,但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个门槛是很高的。 当然,这些门槛都是“之一”,而不是说要全部满足这些条件。 “外国高端人才”认定里,其中第五大条“优秀青年人才”,其中提到:“40 岁以下在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或中国境内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的青年人才。” 其实我理解,K字签证就是R字签证的青春版,那么也应该有自己一套完善的认定体系,门槛相对R字签证可以有一些弱化,但不应该门槛过低,要确保通过这些门槛筛选出来的是真正的“青年科技人才”。 在我个人看来,本来K字签证应该是作为R字签证的一个子集,比如分为R1签证、R2签证。 如果一开始是这么做,可能就没有这么多争议,因为大家明白,这个R2签证会在现有的高端人才认定体系里去细化。 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变成单独新设立一个K字签证,而从目前看,这个细则显然不是一开始就已经配套制订好的,甚至可能是处于一个“新建文件夹”状态,这使得面对汹涌的舆论争议,官方又不能第一时间出来回应舆论质疑,给出明确的细则。 这才导致这波舆论争议比较大,而且各方都处于“空对空”状态,让更多争议和谣言,有了滋生空间。 最后还是强调一下: 我们该批评批评,该提意见提意见,群众合理的担忧不应该被一棍子打死。 我也很反感某报那个评论,充满高高在下的说教感,拿着2016年预测的数字,就在通篇都在情绪输出,对于民众一些合理的担忧不重视,显然是有些脱离群众了。 同时,我们要警惕那种扩大化、极端化,到处渲染“要完了”的声音,不要被这类要完的声音裹挟,把自己搞得很焦虑。 这件事情的舆论风浪很大,我也只是秉持我一贯的实事求是原则,去就事论事讨论这件事情。 参与讨论这件事情的博主,不管从哪个方向解读,都会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稍微没写好,就得被围殴。 合理的担忧,会被觉得完全没问题的人说成是恶意带节奏,容不得半点质疑。 理性的提意见,也会被觉得“要完”的人说成是“洗地”。不极端反对,就是不反对。 在极端两边看来,只要不够极端,就是对立面,这种撕裂氛围很不好,容易分化我方阵营,出现不必要的内耗,还是应当理性讨论,求同存异。 我们要遵循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原则,是奔着解决问题的角度去讨论问题,可以自己去公开有效的渠道提出自己的意见。 我对于K字签证的分析,该说的,能说的,我也已经跟大家说得很清楚。 我认为可能有漏洞的地方,以及怎么堵漏洞,我也给出自己的个人建议,能力有限,我也不敢说自己就一定对,肯定还有一些我没考虑到的地方,只是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我也支持大家积极在公开有效的渠道,去提出自己的意见。 在细则出来之前,舆论声浪越大,就会越重视,越有可能吸收舆论意见,去做合理的修改细化,进行查缺补漏,完善细则。 剩下的就是等这个细则《外国青年科技人才认定办法》看年底能不能出来,我再去跟大家做追踪分析。
一个完全低门槛的K字签证,对于审核人员要求太高,不能奢望所有审核人员都是伯乐,能
旅行风尚记
2025-10-07 22:52:4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