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广东惠州一家海鲜餐厅因为“两个菜661元”成了舆论焦点。游客杨先生原本

在心里种鲜花 2025-10-07 14:16:29

国庆假期,广东惠州一家海鲜餐厅因为“两个菜661元”成了舆论焦点。游客杨先生原本想用团购券,到店后却被告知“团购时间过了”,只能单点。他点了两只螃蟹和一盘蛏子,结账时发现总价661元,比预期高出一大截。杨先生称,点菜时商家没明说价格,还让他“先吃再结账”,等吃完才亮出账单,这种操作让他觉得被“套路”了。事后他拍视频曝光,网友很快扒出这家店早有“前科”——多人反映被宰,有的三个菜收900多,套路如出一辙。 商家则坚称“明码标价”,还晒出账单明细:膏蟹标价288元/斤,实际按188元/斤算,杨先生点的螃蟹重2.4斤;蛏子68元/斤,称了3斤;加上茶位费6元,刚好661元。老板还表示愿意公开监控,强调“价格比标价还低”。但网友不买账:三斤蛏子怎么才一盘?螃蟹的重量是不是虚标?更关键的是,商家有没有提前告知价格?如果真像杨先生说的“吃完才报价”,那算不算诱导消费 这件事之所以引爆舆论,本质是“信任危机”。商家觉得“明码标价,你情我愿”,消费者却觉得“信息不对等,被当冤大头”。尤其在旅游区,游客对价格敏感度高,商家如果玩“先吃后报价”的套路,短期能赚快钱,长期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杨先生最后虽然拿到400元退款,但网友的质疑没停——商家真的合规吗?监管部门该不该介入查秤、查价目表? 其实,类似的“海鲜刺客”事件年年都有,但解决方式往往是“退款息事”。可退款能退掉消费者的顾虑吗?能推掉市场的信任吗?与其等舆论发酵再补救,不如商家先做到“价格透明、提前告知”,监管部门加强巡查,让游客吃得明白、花得安心。 话说回来,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选择硬刚到底还是息事宁人?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案例来源:新浪微博)

0 阅读:0
在心里种鲜花

在心里种鲜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