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们已下定决心,美国若不明确提供军事安全保障,台湾将发展核武器自保?美国《外

地缘历史 2025-10-07 11:49:28

赖清德们已下定决心,美国若不明确提供军事安全保障,台湾将发展核武器自保?美国《外交政策》副主编巴默以“台北该如何应对华府”为题警告,若台湾最终无法再信任美国作为安全伙伴,得不到安全保障,可能会开始认真讨论重启核武计划。   这个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赖清德当局近月动作频频的军事部署和岛内不再掩饰的焦虑情绪。   台北的耐心正在耗尽,而华盛顿的沉默,却在逼迫台湾走上危险的独行路。   赖清德政府上台后的首份防务预算,金额突破一万亿元新台币,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备战”信号。   防务部门不再回避“全民防卫”的概念,甚至在多个场合公然将“核威慑”作为安全保障的讨论话题。   这种转向,背后并非单纯的政策技术问题,而是一次战略信仰的剧烈动摇。台湾对美国的信任,正在裂解。   这并不是台湾第一次走到核武边缘。1964年中国大陆在新疆罗布泊成功引爆原子弹,震惊世界,也震碎了彼时蒋介石对“美军保护伞”的幻想。   隔年,所谓“新竹计划”启动,表面上是民用核能研究,实则以“以民掩军”的方式悄悄推进核武项目。   那是台湾第一次试图摆脱对外部安全依赖,选择独自面对崛起中的对岸。今天,赖清德的路线,正在复刻那段历史的轨迹。   当然,历史也早已证明,台湾不可能靠核武计划一意孤行。1973年,美国强迫西德中止与台湾的核燃料再处理工厂协议。   1976年,华盛顿再次出手,阻止台湾将核废料送往英国处理。蒋经国最终在巨大压力下公开承诺,台湾“绝无发展核子武器之意图”。但即便如此,台湾依旧在黑暗中摸索。   直到1988年,副所长张宪义叛逃美国,携带大批机密文件,彻底曝光台湾核武计划的真实进展。那一刻,美国终于不再容忍,亲自出手拆除台湾的核武能力。   那次失败,对台湾政坛与军方的震撼极深。可几十年过去,岛内对“核武自救”的幻想并未真正消散。   如今,当赖清德政府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安全承诺,当美国一再拒绝明确表态是否会出兵协防台海,核武器再次成为某些人心中“最后的选项”。   2025年的岛内民调清晰地反映了这种焦虑:超过半数民众对赖当局处理两岸关系表示不满,近四分之三的人对未来供电稳定性深感担忧。   而赖清德一边推动“非核家园”,一边高喊“全民防卫”,这套逻辑,早已让能源政策与安全战略陷入自相矛盾的泥潭。   更危险的是,这场“核幻想”并不只存在于岛内。美国的战略模糊政策,长期维持着一种“可控的危险”。   一方面对台军售、提供情报支持;另一方面却始终不肯给出明确的安全承诺。   2025年4月,美国国会否决了一笔超过4亿美元的对台军事援助案,这在台北看来,不只是拒绝金援,而是对“台美伙伴关系”的一次冷酷回应。   若连基本的防卫资金都无法获得,台湾还会继续相信美国的承诺吗?   华盛顿清楚,台湾一旦真走上核武之路,台海局势将彻底失控。北京早已划下红线:“台湾拥有核武,即为永久分裂的军事威胁,绝不容忍。”   而解放军东部战区也已在台岛周边常态化部署联合军演,明确释放信号:一旦越界,后果自负。   台北若执意走这步险棋,不只是自身安全堪忧,也可能将整个地区拖入核武博弈的黑洞。   从战略角度看,台湾发展核武并非没有能力。张宪义事件早已证明,技术储备、人才体系、甚至原料储量,台湾都曾一度接近“临界点”。   赖清德知道,一旦公开启动核武计划,台湾将面临全方位的外交孤立与军事打击。   可他也清楚,如果美国继续选择回避,继续用“战略模糊”搪塞现实,台湾将别无选择,只能自己握紧引信。   现在的问题,不是台湾会不会造核弹,而是赖清德是否真的愿意赌上整个岛屿的未来,去逼美国做出一个明确回应。   这场博弈的关键,从不在于核弹本身,而在于信任是否彻底崩塌。   美国必须明白,继续维持模糊立场等同于默许台北走向极端。而台北也必须清楚,核武从来不是安全的保障,而是走向毁灭的倒计时。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台湾能不能制造核武,而在于这场信仰崩塌之后,谁还愿意为和平负责。   此刻的台北,正在酝酿一个赌局。而这个赌局的筹码,不只是2300万人,也可能是整个印太的未来。

0 阅读:0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