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谈及“死亡”,语出惊人!他说:“人之所以害怕死亡,不是怕死的时

蕊蕊聊过去 2025-10-07 00:46:57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谈及“死亡”,语出惊人!他说:“人之所以害怕死亡,不是怕死的时候的肉体的痛苦,死亡意味着唯一无二的自我将永远消失,万劫不复,这才是对虚无的真正的恐惧。” 死亡,总像个不速之客,悄无声息地敲门。复旦王德峰教授一语道破天机:人怕的不是那一瞬的痛,而是独一无二的自我永坠虚空,万劫不复。这恐惧,藏在每个中国人心底的牵挂里。你敢直面这份虚无吗? 可复旦的王德峰教授,就敢在课堂上直戳这个痛点。他的话一出口,学生们都愣了神。这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直击人心的真知灼见。王教授是哲学系的老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复旦教书,足足31年,直到2021年退休。他教的课,总能让年轻人从生活琐碎里挖出大道理。 王教授说,死亡的可怕,不光是身体那点疼,而是整个自我没了影儿,再也回不来。这话听着渗人,可细想又对。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攒下的记忆、情感、经历,都是独一份的。死了,就全成泡影,宇宙照转,可跟你没半点关系了。这虚无的空荡荡,才是真让人发怵。 而中国人对死亡的这份怕,特别深。王教授一句话点破:牵挂。我们民族,骨子里重亲情、重故土。活着时,为家为国奔波;走了,还想魂归故里。落叶归根这句老话,不是随便说说的。它根植在几千年血脉里。漂洋过海的华侨,一辈子攒钱,就为棺材运回老家。 这份牵挂,还藏着更硬气的骨头。学生问王教授,既然这么怕死,为什么还有人冲上前线?教授答得铿锵:还是牵挂。为子孙后代不受欺负,为国家太平盛世。他们知道,死后自我没了,可民族的火种传下去了。 王教授的课,总爱从这些实打实的事儿入手。死亡不是抽象的,它跟教育、生活、工作都搅和一块儿。他退休前,最后一堂课上,学生们围着问东问西,他就把这些道理摊开来讲。不是为了吓人,而是教大家怎么活得踏实。2022年,他的书《寻觅意义》出来了,里面全是这种接地气的哲思。书里聊读书、聊教育、聊人性,用小故事串起大道理。 现代社会,节奏快,人心浮躁。王教授说,很多不安,就从“意义”俩字来。不知道活着的意思、工作学习的价值,就容易迷失。死亡的恐惧,其实是提醒我们,别光顾着眼前,得想想身后事。不是迷信,而是责任。我们国家这些年,发展这么快,人民生活好了,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能丢。像王教授这样的老师,就是在帮年轻人找锚点,让他们明白,个人小我,得融入国家大我。 这份恐惧,还跟未知有关。王教授讲,我们不知道来处,也猜不透去向。轮回?新生?谁说得准。可正因为不确定,才得珍惜当下。国家这些年,推文化自信,就是让大家在传统里找精神家园。像“落叶归根”这样的理念,得传下去。它不光是个人事儿,还是民族凝聚力的源头。年轻人多读点王教授的书,就能明白,死亡不是终点,而是检验你活得值不值的标尺。 王教授退休后,偶尔还现身讲座。学生们爱听,因为实诚。死亡这个话题,他讲了多少回,每次都新鲜。不是重复,而是层层递进。得转化成动力,为家为国多出力。这才是我们中国人该有的劲头。

0 阅读:96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