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法国宣布 10月6日,法国宣布了总理勒科尔尼在履职仅满26天后,向总统马克龙递交辞呈并获批准。(央视新闻) 法国政坛上演了一场令人瞠目的政治地震:新任总理勒科尔尼在上任不到一个月便突然挂冠而去。这场看似突发的人事变动,实则是马克龙政府面对俄乌冲突、欧盟分裂等重重危机时,内部路线斗争的总爆发。 勒科尔尼是法国近40年来首位具有国防部长背景的总理,他的任命曾被解读为马克龙要强化法国军事建设的信号。然而,恰恰是他在国防领域的经验,导致了与总统的决裂。 据爱丽舍宫内部人士透露,勒科尔尼主张将国防预算提高至GDP的2.5%,并加快向乌克兰交付"风暴之影"巡航导弹,这些激进主张遭到马克龙的否决。 更关键的是核战略分歧。勒科尔尼曾公开表示支持扩大核威慑范围至整个欧盟,这与马克龙坚持的"战略自主"理念背道而驰。这种根本性的战略路线差异,使两人的合作在开始前就注定了结局。 勒科尔尼辞职的导火索是10月5日的欧盟特别峰会。在会上,勒科尔尼支持波兰提出的"欧盟联合采购军火援乌"计划,而马克龙则坚持"先谈判后军援"的谨慎立场。这种公开的分歧,让法国在欧盟内部陷入尴尬。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军备政策,勒科尔尼曾推动"战争经济"模式转型,主张将法国军火产能提升三倍。 这与马克龙希望维持"战略模糊"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随着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这种内部分歧已成为法国发挥领导作用的绊脚石。 勒科尔尼的离职正值法德关系敏感时期。德国总理朔尔茨刚刚宣布增加1000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而法国却因内部分歧无法做出对等回应。这种失衡正在动摇欧盟防务合作的根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军工合作,勒科尔尼是法德下一代主战坦克项目的坚定支持者,他的离职可能导致这个价值500亿欧元的项目搁浅。空客集团内部报告显示,法德军工合作项目已有60%处于停滞状态。 勒科尔尼在国防部长任内主导的非洲撤军计划,如今面临重大调整。他在总理任上曾计划重新评估从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的撤军决定,这直接挑战了马克龙的"非洲战略收缩"政策。 更棘手的是俄罗斯在非洲的扩张,瓦格纳集团已接管法国撤军后留下的安全真空,这种地缘政治逆转让法国军方倍感焦虑。勒科尔尼的离职,意味着法国可能失去重振非洲影响力的最后机会。 勒科尔尼上任时提出的"武装力量现代化"方案,包括裁员1.8万、削减传统装备、加大网络战投入等系列改革,如今都将面临不确定性。国防部内部评估显示,改革延迟可能导致法国落后于德国军事实力。 特别敏感的是核力量更新计划,新一代核潜艇建造项目需要立即决策,勒科尔尼的离职可能使这个关乎法国未来50年战略威慑力的项目陷入僵局。 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虽然明确总统主导外交和国防政策,但总理在实际操作中拥有相当影响力。勒科尔尼试图扩大总理在防务领域的话语权,这种"越位"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快速出局。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91年克勒松夫人担任总理时,也因与密特朗总统在外交政策上分歧而迅速下台。这种制度性矛盾,已成为法国政治运作的顽疾。 勒科尔尼是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支持者,他的离职可能延缓法国在北约内部地位的提升。美国驻北约代表私下表示,这会影响西方联盟应对俄罗斯的协调性。 但另一方面,勒科尔尼的"欧洲防务自主"理念与马克龙存在温差。他的离开可能使法国更倾向于借助北约框架,这反而可能促进跨大西洋关系的紧密化。 10月下旬的欧盟防长会议将考验法国新政府的立场,11月的北约峰会将检验法国承诺的可信度,12月的法国国防预算审议将决定军备发展的走向。这三个节点将揭示勒科尔尼离职的真正影响。 特别要关注军工业的反应,达索航空、海军集团等军工巨头已对政策连续性表示担忧,这种情绪可能影响军工产能的扩大计划。 勒科尔尼的闪电辞职,表面是政治人物个人命运的转折,实则是法国在国家战略十字路口的缩影。当俄乌冲突重塑欧洲安全格局之时,法国却因内部路线分歧而难以发挥领导作用。 这场政治危机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大国竞争时代,内部分歧可能让一个国家失去战略机遇。对于立志领导欧洲的法国而言,这场总理更迭风波可能成为其影响力衰退的转折点。 信息来源:法国总理勒科尔尼向马克龙递交辞呈 环球时报2025-10-06 16:02北京
普京的报复,已经开始了,但目标不是法国!很多人以为俄罗斯会派核潜艇去硬刚法国。错
【21评论】【8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