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最终结局,极有可能就是脱钩。因为美国的真正目地,就是亡我之心不死!

非常盘点中 2025-10-06 11:30:23

中美关系的最终结局,极有可能就是脱钩。因为美国的真正目地,就是亡我之心不死! 要知道这可不是简单的 “老大防老二”,背后藏着的算计比想象中复杂多了。毕竟美国攥着美元霸权当了二十年全球老大,突然冒出来个 “世界工厂” 动了它的蛋糕,这口气哪能咽得下? 先说说美元这块肥肉。过去各国抢着买美债,美国印印钞票就能收割全球,可现在中国早不是当初那个只懂攒外汇的主儿了。 2025 年 7 月的数据显示,中国手里的美债已经减到 7307 亿美元,创下 2009 年以来的新低,光是 2024 年就抛了 573 亿美元。 这背后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里慢慢站稳脚跟,也是中国在能源、矿产交易里试着用本币结算,等于直接撬了美元霸权的墙角。美国能不急吗?它越急着加息保美元,中国越稳步减持美债,这拉锯战早就悄悄打响了。 更让美国坐不住的是中国的产业链实力,十几年前还是 “中国制造” 贴满全球,现在高端制造、新能源这些硬骨头全啃下来了。 2017 年到 2023 年,就算美国加了关税打贸易战,中美贸易额照样从 5837 亿美元涨到 6644.5 亿美元,中国 GDP 更是硬生生涨了 51.4%。 美国原本想把中国摁在价值链低端,结果中国不仅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连芯片设备、量子计算这些尖端领域都追了上来,“九章三号” 量子计算机还率先实现 100 个量子比特纠缠态制备,这哪是 “老二”,分明是要抢跑道的架势。 科技上卡脖子还不够,美国还想在产业链上彻底跟中国划清界限。拜登政府搞的 “友岸外包”“近岸外包”,说白了就是把在中国的工厂搬到墨西哥、东南亚这些 “自己人” 地盘。 《芯片和科学法案》里还藏着 “中国护栏”,拿补贴的企业不准跟中国搞半导体合作,《通胀削减法案》更是直接把用中国电池的新能源车排除在补贴外。 可美国忘了,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 “中枢神经”,就算工厂搬去墨西哥,核心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 数据显示,美国对那些 “友岸国家” 的进口涨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也跟着涨,等于换了个马甲继续做生意,想彻底切割根本不现实。 最狠的还是科技战里的 “小院高墙”,2025 年 1 月生效的美国对华投资限制,直接禁了半导体、量子科技这些领域的投资,光被拉进 “实体清单” 的中国企业就有五百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也有一百三十多个。 可这招纯属作茧自缚,苹果、微软这些美企在华投资超万亿美元,英特尔、高通早把产业链扎根中国,限制投资等于断了自己的财路。 更讽刺的是,美国越卡脖子,中国越争气,高端光刻机、华为 5G 芯片全在封锁中搞了出来,反而加速了技术自立。斯坦福大学的学者都急了,说不跟中国合作,等于丢了最优质的科研伙伴和留学生资源。 不过脱钩这事儿也不是美国想干就能干成的,医药领域就是个现成的例子。美国众议院去年差点通过《生物安全法案》,要把药明康德这些中国 CXO 企业拉黑,结果愣是没敢放进国防授权法案。 为啥?因为中国大宗原料药占全球 40%,药明康德参与了四分之一的美国药物研发,美国正闹药荒,三百多种药品断供,化疗药都不够用,真脱钩了美国人得无药可医。这就暴露了美国的软肋:喊着 “国家安全” 的口号,实则连民众的健康都得靠中国产业链托底。 说到底,中美脱钩的风险确实在变大,但不是因为什么 “亡我之心”,而是美国的零和思维在作祟。既想保住美元霸权和技术垄断,又容不下中国在产业链上往上走。 可全球化早把两国绑成了利益共同体,美国搞的 “芯片四方联盟”“印太经济框架”,看似在围堵中国,实则让盟友们左右为难:跟着美国制裁中国,自己的产业得饿死;不跟着,又怕被美国穿小鞋。 就像当年的稀土一样,真到了动真格的时候,所谓的 “价值观同盟” 根本顶不住产业链的现实。美国越是搞封锁,中国越能在自主创新里找到出路;美国越是逼盟友选边站,盟友越会偷偷跟中国做生意。 所以说,脱钩可能不是最终结局,但这场拉锯战里,谁能守住产业链的根基、谁能放下零和执念,谁才真的有话语权。毕竟在利益面前,再响亮的口号也不如实实在在的供应链靠谱。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