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9月30日,美联储高管柯林斯明确说,就算美国政府部门关门停摆了,美联储也一点不受影响,该干啥还干啥。 (信源:财联社——9月30日电,美联储柯林斯表示,政府停摆期间,美联储的各项运作将照常进行) 一场关于预算的政治拉锯战,正把美国拖向9月30日政府“关门”的悬崖边上。但是,比几十万联邦雇员的工资单更危险的,是支撑这个国家经济决策的命脉——数据。 这不只是一次财政停摆,更是一场深刻的“信息危机”,它有选择地让一些数据沉默,又让另一些数据轰鸣,暴露出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治理新逻辑。 对金融市场来说,政府关门最直接的恐惧,就是官方数据罗盘的突然失灵。投资者们现在被两股力量来回撕扯:一边是美联储降息的甜蜜预期,另一边却是数据断供的残酷威胁。 一旦国会谈崩,被市场奉为圭臬的非农就业报告(NFP)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就会瞬间“掉线”,重蹈2013年数据延迟两周发布的混乱覆辙。 这种“信息真空”的杀伤力是毁灭性的。美联储的政策走向,特别是市场盼星星盼月亮盼着的十月降息,几乎完全吊在就业数据这一根线上。没了官方指南,交易员的每次操作都跟蒙眼抛硬币没区别。 市场的集体焦虑,逼着所有人把目光转向了替代品——ADP私营就业报告。这份过去只是配角的“二线”数据,现在被硬生生推到了聚光灯下,成了黑暗中摸索的唯一一根稻草。一场因医疗补贴之类问题引发的政治斗争,最终变成了让整个华尔街集体瘫痪的数据饥渴症。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被按下了暂停键。在公共经济数据面临“休克”的同一时间,另一套系统却接到了全速运转的指令。根据国土安全部的一份“必要职能清单”,征收关税被定义成天塌下来也得干的活儿。 为此,海关与边境保护局超过94%的员工被圈定为“必要人员”,必须留守岗位。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了2019年停摆时大约60%的平均水平。 背后的算盘简直是司马昭之心:在特朗普政府的蓝图里,由高额关税砌成的财政“钱柱子”,是比任何经济指标都重要的生命线。更绝的是,就在这台“收钱机器”被全力保护的同时,白宫却在盘算着怎么把其他“非必要”的联邦雇员给永久裁掉。 一边是数据的熄火,另一边是数据的轰鸣,这种区别对待,清晰地划出了新秩序下的优先级:服务公众认知和市场调节的数据可以牺牲,但服务国家账本的数据必须享受特权。 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当决策者和市场为数据的消失而抓狂时,大量由政策本身催生、反映社会真实痛感的“活数据”,却被华丽丽地无视了。 曾经是特朗普“铁票仓”的美国农民,正盯着一个无比刺眼的数字:今年新一季对华大豆的销售额是零。这个具体又残酷的数据,就是关税战最直接的后果,但它似乎没能进入决策者的核心考量。 同样的,行业协会算过一笔账,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因为关税要额外多花几百美元。这笔沉甸甸的民生账单,在财政收入的宏大叙事里,被悄无声息地淹没了。 这种对现实数据的冷漠,也让美联储的官员们左右为难。他们既担心关税会推高通胀,又害怕就业市场越来越软,而政府关门正好抽走了他们用来权衡利弊的最关键的尺子。 说白了,当一个国家的治理逻辑,从“为民办事”悄悄滑向“为钱续命”时,它首先选择的就是蒙上自己的眼睛。关掉公共数据,是为了逃避那些不好听的真相;而保住收税数据,则是为了维持运转的幻觉。 可不管官方报告发不发,市场的恐慌和民众的账单都真实存在。在这场信息危机中,真正被关进小黑屋的,恐怕是美国政府自己的信誉和未来。
明牌了!难怪欧洲慌了中美不再对抗,美国收关税,中国搞自由贸易,各赚各的小钱钱,
【3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