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比不过美国,机床比不上日本,汽车不如德国,电视赶不上韩国,飞机不及法国,奢侈品输于意大利,大学不如英国,环境不如瑞士 ” 这类话仿佛总在我们生活里打转,不知为何,在部分人眼里,咱们好似啥都挺落后,一直追着那些发达国家跑。 1959年,北京举办了一次汽车展览会,展出的汽车被戏称为万国牌,因为一辆车上的零件来自十几个国家。 那时候,我们连火柴都叫洋火,铁钉叫洋钉,自行车是洋车子,那个年代,洋字几乎成了一切工业品的前缀,因为我们确实造不出来。 时光流转到今天,这些比不过的声音像是历史的回声,只是换了个说法,可仔细想想,这种焦虑背后,藏着三重认知误区。 第一重是时间差陷阱,我们总是拿别人的百年积累对比自己的几十年发展,德国汽车工业始于1885年,日本机床产业从明治维新就开始布局,美国芯片产业更是二战后就起步了。 而我们呢?改革开放才40多年,真正大规模工业化不过20多年,这就像拿一个刚学会跑步的孩子,去和马拉松冠军比耐力,本身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第二重是单点对比谬误,这种比较法特别喜欢挑金字塔尖,只看最顶级的那一小撮,比如说汽车,只盯着法拉利、保时捷,却看不到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说到芯片,只看7纳米、5纳米的尖端制程,却忽略了我国在成熟制程芯片上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这就像评价一个人只看他最弱的一科,而不看他的总分。 第三重是静态思维定势,很多人脑子里的中国,还停留在十年前、二十年前,他们看不到比亚迪的电动车已经卖到了欧洲。 看不到大疆的无人机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看不到中国的光伏组件让太阳能从奢侈品变成了平民用品,动态变化和趋势转折,在他们眼里都是不存在的。 其实,中国产业发展有自己独特的逻辑,我们不是要做最贵的,而是要让更多人用得起。 光伏产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十年前,太阳能板还是富人屋顶上的装饰品,现在却成了农村屋顶上的标配,这背后是中国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把成本降低了90%以上。 我们追求的也不是某个环节的单点突破,而是整个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新能源汽车就是这样,从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到电机、电控、整车制造。 整条产业链都在国内,这种全链条整合能力,是很多国家想学都学不来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是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在创造新的需求和模式,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让来华的外国人惊叹不已。 直播电商这种边看边买的模式,更是中国原创,现在反倒是其他国家在学习我们。 说到弯道超车,5G通信是个典型案例,我国的5G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也大幅提升。 高铁更是从当初的引进消化吸收,到现在开始对外输出技术标准,人工智能领域,虽然基础研究还在追赶,但在应用场景的丰富程度上,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让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什么是追赶,过去我们理解的追赶,是在同一条跑道上从后往前追。 但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在开辟新的赛道,不是要在每个单项上都拿第一,而是要构建自己的体系化优势,不只是在技术层面追赶,更要参与甚至主导规则的制定。 面向未来,中国给出的答案更加清晰,在量子计算、核聚变等前沿领域,我们不是在追赶现在,而是在定义未来。 这不是简单的超越或被超越的关系,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新范式。 我们用实践证明,现代化不只有西方那一条路,14亿人的现代化探索,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的不是妄自菲薄的自卑,也不是妄自尊大的自负,而是实事求是的自信。 承认差距但不迷信差距,学习他人但不迷失自我,这才是一个成熟大国应有的心态。 用发展的眼光看发展的中国,你会发现,我们不仅在追赶,更在超越;不仅在学习,更在创新;不仅在融入,更在引领。 未来的世界不是谁追赶谁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各自的优势领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中国的探索和实践,正在为这个多元的世界增添新的可能性,这,或许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故事。
外籍院士张亚勤这段话作为普通人确实难以理解,如果有一个企业,能做到从芯片到智驾方
【89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