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表示“美国科学的强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还会在今后几十年内,引领世界的发展!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中美教育的差异:“我们的教育,太过于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能说出“美国科学强大远超想象”这话的人,可不是随便评论的,这位1967年生在河南的科学家,既有清华的本科文凭,又拿过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学位,还曾是普林斯顿最年轻的讲席教授,现在更是西湖大学的首任校长。
他在细胞凋亡、膜蛋白研究领域拿过一堆国际大奖,亲手解析过RNA剪接体的三维结构,这种既懂中美学术圈又做顶尖科研的人,说话分量自然不一样。
他为啥说美国能继续引领科技?根源还是教育。
这么说吧,他自己就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当年靠扎实的数理基础扛过了美国博士阶段的难关。
但后来他发现不对劲,在普林斯顿做研究时,自己总不自觉选保守课题,回避那些前途未卜的前沿方向。
他才醒悟,应试教育培养的找标准答案的思维,早就刻进了骨子里,这恰恰是原创科研的大忌。
美国的教育路子确实不一样,SAT成绩在美国大学录取里占比远没高考那么重,学生不用一门心思刷题。
施一公观察到,犹太裔科学家总爱挑高风险的创新课题,而中国科学家平均水平不低,顶尖人才却少了些。
这就是他说的“均值很高,方差很小”大家基础知识都扎实,但冒尖的创新者稀缺。
说白了,咱们的教育太看重公平,可过分追求整齐划一就会压制卓越。
高考确实给了普通人公平机会,但也让不少有单科天赋、敢想敢闯的学生被筛掉。
施一公创办西湖大学就是想试条新路子,这里不卷绩点,学生能自己定制学术路径,就是盼着打破那种“找标准答案”的惯性。
美国科学的底气,正来自这种鼓励冒险的教育土壤,咱们不是要否定应试教育的基础作用,只是得承认,创新这事儿真不是刷题能刷出来的。
西湖大学招本科生搞因材施教,新高考改革慢慢放开自主权,这些尝试或许就是破局的开始。
当然,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