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打到头破血流,最坏的结果也就是7万多家美企全部撤走,每年损失6000亿美元销售额。但这账得反过来算:中国市场的肥肉一旦被吐出来,这些美企还能去哪儿找下家? 6000亿美元可不是小数目,按当下汇率换算就是4.27万亿人民币,这数字比很多国家全年的GDP还高,分摊到7万多家美企头上,平均每家每年要丢掉近千万美元的销售额,相当于每天往水里扔2.7万美元,真金白银砸下去连个响都没有。 这不是账面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利润来源,上海美国商会2025年的报告明明白白写着,2024年71%的在华美企都赚了钱,制造业里八成能盈利,零售业也快摸到七成的门槛,平均利润率接近9%,这可是在全球其他市场很难拿到的好成绩,谁甘心白扔? 特斯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上海工厂都造了300万台整车了,三分之一还卖到了欧洲和亚太其他地方,靠着中国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零部件本地化直接帮它省了数十亿美元的成本,2024年全球交付的178.9万辆车里,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贡献了大半壁江山。 要是真撤走,先不说重新建厂要砸多少钱,单说找替代供应链就得头疼——全球61%的动力电池装机量都在中国,两家龙头企业占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去哪找这么全的配套? 苹果更不用提,“果链”上的中国供应商能把零件精度和交货速度做到极致,库克嘴上喊着“去风险”,身体却很诚实,压根不敢动核心产能,毕竟一旦离开中国,新款iPhone别说按时发售,连成本都得涨一截,股价恐怕得先跌个跟头。 美国企业倒是想找下家,可这事儿哪有这么容易?是,不少人盯着印度、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但真进去才知道啥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亚马逊十年前带着20亿美元去印度追梦,想复制全球成功模式,结果现在市场份额才四分之一,被本土的Flipkart远远甩在身后,试点个“分钟级配送”都磕磕绊绊,人家本土企业早就用摩托车加微型仓库把配送网织好了。 到了东南亚更惨,直接被Shopee、Lazada按在地上摩擦,Uber烧了7亿美元都没能站稳脚跟,最后灰溜溜退出。 这些美国巨头带着硅谷的傲慢过去,以为能把标准化服务直接平移,没料到当地的基础设施、消费习惯全是“暗礁”,比如印度人更认“货到付款”,东南亚消费者爱边刷短视频边购物,这些本地化的门道可不是砸钱就能立刻学会的。 就算抛开本地化难题,供应链的硬伤更难补。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完整工业门类的国家,从基础原材料到高端制品能一条龙搞定,这种优势在制造业尤其明显。 比如造一辆新能源汽车,从电池正极材料到车载芯片,在中国方圆几百公里内就能找齐供应商,换成印度或东南亚,可能一个小零件都得从中国进口,物流成本蹭蹭涨不说,交货周期还没谱。 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全球贸易增速要降到1.8%,新兴市场的增长红利本就缩水,再加上供应链掉链子,想补上中国市场的6000亿缺口简直是天方夜谭。 就算有些企业硬着头皮转移产能,最后发现还是绕不开中国。上海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都5150.6万标准箱了,连续15年世界第一,很多所谓的“东南亚制造”,零件还得从中国运过去组装,最后再卖回中国市场,等于多交了几道运费和关税,利润反而薄了。 美国商会自己都发警告,脱钩只会双输,而且美方输得更多,2024年美国对华出口额已经暴跌,企业库存成本跟着激增,通胀压不下去,民生焦虑越来越重,要是真把7万家美企逼走,美国本土的就业、股市都得跟着震荡,财政赤字怕是要捅个大窟窿。 这些美企心里跟明镜似的,投资不是看政客喊口号,而是看账本上的数字。中国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中产阶级群体庞大,消费能力实打实,更有全球最具韧性的供应链,就算物流成本比美国高点,但胜在效率和稳定性,新冠疫情时上海港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份韧性。 那些鼓吹“撤离”的声音,说白了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真让企业老板把到手的利润扔了,去新兴市场啃硬骨头,没一个愿意的。毕竟资本是逐利的,不是讲情怀的,哪里能赚钱、哪里供应链稳,就往哪里去,这是市场规律,不是关税战能随便扭转的。
中国又抛美债了!这回的持有量再次创历史新低!特朗普气急败坏的喊话称,美国政府是要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