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把冲好的米粉端到婆婆面前,紧张地等着评价。这是她按育儿书上的比例调的,专门给宝宝的第一口辅食。 婆婆王秀英用勺子搅了搅,皱眉道:“太稀了,跟水似的,孩子吃了哪能饱?” “妈,书上说刚开始要稀一点,好消化。” “什么书不书的,我带大三个孩子,不比书明白?”婆婆转身从厨房拿出一小撮蛋黄,“来,奶奶给咱宝贝弄点实在的。” 张丽心里一紧:“妈,儿科医生说六个月才能加蛋黄,容易过敏。” “瞎说!明明他爸四个月就吃蛋黄了,不照样长得壮实的?”婆婆不由分说,就要往宝宝嘴里送。 “妈!”张丽声音不由得提高了,“真的不能喂!” 两人僵持在客厅,宝宝似乎感受到紧张气氛,“哇”地哭了起来。 这样的争执几乎天天上演。婆婆总按三十年前的老法子带娃:要把孩子腿绑直,以后腿型才好看;要喂点黄连水去火;要枕硬枕头睡头型...每一条都让张丽这个新时代妈妈心惊胆战。 晚上,张丽跟丈夫明浩抱怨:“你妈怎么总这样?我说什么她都不听。” 明浩打圆场:“妈也是好心,你就不能顺着点?” “顺着?孩子健康出事谁负责?”张丽气得背过身去。 第二天周六,张丽准备给宝宝洗澡。调好水温,她用温度计确认是38度。婆婆走进来,伸手一试:“太凉了!孩子要着凉的!”直接往盆里加热水。 “妈!我测过的!” “手试才准,你那玩意儿不行。” 两人谁也不让。最后明浩进来,看到这场景,终于说了句:“妈,让丽丽来吧,她学了不少新知识。” 婆婆愣住了,看着儿子,眼圈突然红了:“是,我老了,不中用了。”转身回了自己房间。 张丽赢了这场“战役”,心里却不好受。 晚上,她起夜喂奶,见婆婆房间灯还亮着。门虚掩着,她看见婆婆正戴着老花镜,在翻一本泛黄的相册——那是明浩小时候的相册。 “你小时候啊,妈怎么带你都行...”婆婆对着照片喃喃自语,“现在带孙子,怎么就不行了呢...” 张丽站在门外,突然明白了。婆婆不是故意作对,她只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被否定了,她失去了价值感。 第二天,张丽主动找到婆婆:“妈,您来帮我看看,宝宝这几天吐奶瓣,该怎么办?” 婆婆惊讶地抬头,随即眼睛亮了:“我看看...这是消化不良,你喂完奶得多拍会儿,竖着抱二十分钟。” “好,我记住了。”张丽真诚地说,“妈,您经验多,以后多教教我。” 婆婆反而不好意思了:“你们现在懂得多,书上说的...也有道理。” 自那以后,张丽学会了在某些事上请教婆婆,比如怎么分辨宝宝不同的哭声,怎么搓小衣服才干净。婆婆也慢慢接受了新知识,不再坚持绑腿、喂黄连水。 这天,婆婆看着张丽按书上的方法做辅食,轻声说:“丽丽,你是个好妈妈。” 张丽眼眶一热。她明白,婆媳相处没有输赢,只有相互理解和各退一步。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张丽把冲好的米粉端到婆婆面前,紧张地等着评价。这是她按育儿书上的比例调的,专门给
江湖故事阁
2025-10-02 15:53:3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