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1的“近海值守”:大国空军的精准取舍 当美国侦察机在我国近海空域徘徊时,

何时何地何处 2025-10-01 18:29:51

歼11的“近海值守”:大国空军的精准取舍 当美国侦察机在我国近海空域徘徊时,驾驶舱里的飞行员总能在雷达屏幕上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歼11保持着安全且坚定的距离,如同海岸线上的巡逻哨兵,既不主动挑衅,也绝不退让半步。它不需要依靠隐身性能躲避探测,因为空警500早已将战场态势精准传输至座舱,地面反隐身雷达织就的“天网”更让外机的一举一动无所遁形;它也无需凭借超强机动性能展开缠斗,4000多公里的航程足以支撑它从日出到日落持续伴飞,用“耗得起”的耐心完成盯防任务,直到外机悻悻转向离开。 这背后,藏着中国空军对“战力性价比”的精准计算。歼20、歼35这类隐身战机,是刺破敌方防空体系的“尖刀”,是争夺制空权的“王牌”,它们的战场在更广阔的远空,任务是应对高烈度的空中对抗,而非在近海与侦察机进行“耐力比拼”。就像战场上不会用精锐突击队去执行日常巡逻,中国空军的装备部署从来不是“拿顶配应对所有”,而是让每一款战机都站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歼11的“老当益壮”,恰恰印证了其设计之初对“远程制空”需求的精准契合——在体系支撑下,它的航程优势被放大到极致,成为近海防御中“用得顺手、耗得起本”的最优解。 更重要的是,这种选择传递出的是大国空军的战略定力。近海拦截看似是单一战机的任务,实则是整个空防体系的协同演练:预警机的信息引导、地面雷达的精准探测、战机的战术配合,每一环都在实战化场景中磨合升级。当歼11一次次平稳完成伴飞任务时,不仅向外传递了“主权不可侵犯”的信号,更在日常任务中锤炼了体系作战能力。毕竟,真正的空中优势从来不是靠某一款“明星战机”单打独斗,而是让每一件装备在体系中发挥最大价值,用理性的部署、精准的应对,构筑起既坚固又高效的空防屏障。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Seamen

Seamen

2025-10-02 07:22

拿J11用作遛狗神器,确实不错。

何时何地何处

何时何地何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