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技工教育破壁融合#【#技能人才共育重塑区域竞争力#】从上海的黄浦江畔到安

大皖新闻 2025-10-01 08:23:07

#长三角技工教育破壁融合#【#技能人才共育重塑区域竞争力#】从上海的黄浦江畔到安徽的皖北平原,从浙江的西湖之滨到江苏的扬子江畔,一股推动技能人才共育共享的浪潮,正在长三角地区持续涌动。

2023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技工教育联盟于浙江桐庐成立;2025年9月,第二届联盟大会在安徽省阜阳市举办,共同签署《长三角2025-2027年技工教育合作十件事》。

这标志着,一年多来,一个覆盖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技工教育“超级联盟”已从构想步入实战。

这不只是一项跨省域的一体化合作事项,更是一场破解产业人才瓶颈、重塑区域竞争力内核的变革。

人,始终是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

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大势下,各类人才都面临着全新的适配要求,而技能人才能力体系的系统性升级,更是新技术、新创造产业化产品化的一大迫切需求和关键支撑。

适应这一大趋势,长三角技工教育告别“单枪匹马”,构建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超级联盟”,协同提升区域内技能人才的整体性能力“水位”,无疑是锻造长三角区域发展优势的一个迫切且务实的力举。

一定程度上说,这确实是个小切口、大用意的“超级联盟”。

打破“无形之墙”

9月29日上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签署《长三角2025-2027年技工教育合作十件事》。这“十件事”不仅是一份承诺,也是一张详实的“施工图”,标志着长三角技工教育走向实质操作的“破壁融合”新阶段。

一体化的最大障碍,往往是那些看不见的“墙”。可能是不同的评价标准,是割裂的资源体系,或局限的发展视野。这份“施工图”的开篇几件事,便直指核心痛点。

它不仅要打造互联互通的平台,更致力于推动“政策协同”。这意味着,未来上海的先进实训设备可能向安徽院校开放,江苏的专业课程标准或许会成为浙江院校的参照。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融合,其目标是让资源与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自由流淌,最终 “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所强调的十件事中,不仅有长三角技工院校之间教师、课程、实训设备、课程标准等的流动、共享,还包括校企合作,通过区域间协同创新,我们鼓励三省一市企业与技工院校相互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未来可能有更多江浙沪企业在安徽技工院校内设立实训车间供学生实操。”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副会长、长三角一体化技工教育联盟会长邵伟军介绍。

这正是“破壁”的第一步: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如此,合作便从“你好我好”的交流,升级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

校企“零距离”

长三角,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在这片土地上,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传统制造业迈向高端,也对技能人才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这份“施工图”明确提出了 “构建新质生产力导向的专业集群” 以及“推进校企‘零距离’融合”这“两件事”。

瞄准“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数字化等代表未来方向的战略领域,通过汇聚区域资源,协同共建一批“新质生产力+特色优势”专业群,让技工教育不仅能满足当下企业的用工急需,更能预见并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与此同时,“推进校企‘零距离’融合”的举措,将合作从纸面协议推向车间实践。与长三角企业开展“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模式,将会把更多长三角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搬进”校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成为“准员工”,缩短学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而这份“施工图”的其余部分,则是对人才培养“软硬件”的全面升级。

在软件上,它强调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将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贯穿全程。同时,“联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和 “构建合作办赛体系”,则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和竞技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竞技经验的共享。在硬件上,“共建技能人才就业服务平台”打破了就业市场的地域信息差,让技能人才在长三角拥有更广阔、更精准的择业空间。

此外,联盟将共同 “推进国际技能交流合作” ,联合制定国际标准,服务“一带一路”。同时,“构建长三角—中西部技工教育协同帮扶体系”,通过结对帮扶、共建实训中心等方式,将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红利向外辐射。

 “势在必行”

如果说技能人才为长三角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一体化,就是将这种作用最大化的关键路径。

“技工教育跨区域协同创新势在必行。长三角地区通过区域协同已经形成多产业集群,而江浙沪皖四地的技工教育各有特色,例如安徽近年来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基础也很有优势,目前技工院校在校生22万人。四地间形成优势互补,就能合力为地区产业发展赋能。”邵伟军说。

邵伟军还表示,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长三角政府、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的积极性与资源优势,深化政行企校合作,构建长三角技工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将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

近年来,安徽省技工教育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但与同处长三角地区的兄弟省市相比还有差距。这种差距,恰恰是合作的内生动力。

“全省各级人社部门扎实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主动对标学习沪苏浙先进经验,加强师资培养、技能竞赛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全省技工教育办学规模和内涵水平实现‘双提升’,为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技能人才支撑。”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王炜表示,这次三省一市齐聚阜阳,共同举办长三角技工教育联盟大会,就是对标学习、加强合作的一次具体行动。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安徽全省共有95所技工院校,实现16个市全覆盖,在校生22万人,累计建设高水平技师学院8所、高水平技工学校12所、高水平专业群20个,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超过6万人。

这次大会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技工教育联盟倡议书》中还特别提到“将安徽阜阳技师学院‘三转四像’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向区域推广,打造长三角技工教育特色品牌”。据了解,“三转四像”即“校长围绕厂长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和“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

未来,上海的国际化标准、江苏的先进模式、浙江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将与安徽庞大的生源基础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互补。通过“扬长补短”、资源共享,不仅提升了区域技工教育的整体“水位”,也为安徽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江淮观察)

0 阅读:0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真相·真情·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