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因病去世后,他的家人不知道该以何种规格来安葬溥

历史拾遗者 2025-10-01 00:28:50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因病去世后,他的家人不知道该以何种规格来安葬溥仪,就把这个问题上报给了国家。周总理得到这个消息后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溥仪的特赦生活从1959年底开始。他回到北京,先去植物园干活。那时候他每天推车浇花挖土,学着普通人过日子。干了一年多,调到政协文史馆,当资料专员。领导让他写过去经历,他就开始整理那些乱七八糟的记忆。从小登基到战犯改造,全都得捋清楚。这活儿不轻松,但他一步步来,靠的就是这份坚持。话说回来,他的转变离不开党的教育,但也靠他自己咬牙往前走。这样的经历,让人觉得他从高高在上,真正接地气了。 写作回忆录成了溥仪后半生的重头戏。从1960年起,他就零星记笔记,到1964年才敲定《我的前半生》。书里头详详细细写了从三岁当皇帝,到伪满洲国那段黑历史,再到抚顺改造的全过程。光是修订,他就改了好几轮,删删改改,确保事实准。书一出,国内国外都传开了。溥仪自己也没想到,这本自传让他从历史符号,变成能跟人聊天的普通人。想想看,一个皇帝写出自己的错事,这份坦诚多难得。 1964年底,溥仪当上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这对他来说是大事。他穿中山装去开会,拿到证书时,手都微微抖。以前的他,从没想过能坐那儿听报告,还被当成委员对待。这不光是荣誉,更说明他改造成功了。党的关怀帮了大忙,但他自己的努力也没少。这样的认可,让他觉得人生没白折腾。从皇帝到委员,这转变听着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 可好日子没多久,1964年秋天,溥仪就尿血了。李淑贤一看不对劲,赶紧带他去医院。检查出来是尿毒症,挺严重的。周恩来知道后,马上派专家会诊,还特意说要尽全力治。治疗后,症状缓和了点,但根治难。他开始吃药打针,身体一天天瘦下去。李淑贤天天陪着,端茶喂饭。溥仪的病,折腾得全家不安。说到底,这病是多年劳累积累的,提醒人再大人物也得注意身体。 1967年10月17日凌晨,溥仪在北京医院走了,61岁。家人一下子懵了。遗体怎么处理?按普通人办吧,不合适;按皇室旧例,又怕出岔子。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决定上报政协,再转国家。报告写得清清楚楚,列了病情和难题。工作人员连夜送去国务院。这步走得稳,因为溥仪身份特殊,不能马虎。家人等着答复,心里七上八下。这样的上报,体现了国家对历史人物的尊重。 周恩来收到报告,没耽搁。他仔细看了材料,马上召集人商量。批示下来,按爱新觉罗家族规格办。遗体火化还是土葬,由家属挑;安葬地可选八宝山革命公墓、万安公墓或人民公墓,全听家人的。决定权全在亲属手里。他还加了条,溥仪生前上交的稿费,全退给李淑贤,顺带帮她解决生活难题。这处理方式,平衡了传统和现实。不是简单一刀切,而是给足尊重。这样的领导作风,让人佩服。 家人拿到批示,松了口气。大家坐下来议,决定低调点。不办追悼会,直接火化。10月19日,遗体送八宝山。消息不知怎么漏了,有些人赶来送别。骨灰盒封好,暂放人民公墓侧室。这样的从简,符合溥仪后来的心态。他生前就想当普通人,死后也别张扬。家人这么选,也算圆了他的心愿。 追悼会拖到1980年夏天,在政协礼堂办。来了四百多人,挺隆重。会后,骨灰移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盒子上刻着“全国政协委员爱新觉罗·溥仪”。这字样,说明国家对他的认可。溥仪弟弟溥杰参加了,李淑贤抱着骨灰盒。这样的迟来仪式,弥补了当年的简陋。但也看出,历史人物的安葬,总得等时机成熟。 1995年,香港商人投资大清皇家陵园,就在清西陵边上。管理人员找李淑贤谈,她同意迁骨灰。1月26日,移到华龙园区,离光绪帝陵才两百多米,就隔一堵墙。婉容和谭玉玲的骨灰,也陆续放两边。李淑贤后来选八宝山安葬自己。这样的迁移,让溥仪回归祖地附近。陵园带商业味,但也让更多人记住他。末代皇帝的归宿,就这么定了。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历史拾遗者

历史拾遗者

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