讹人讹出新花样!辽宁绥中,一女子去医院检查完身体后,自我感觉肚子不舒服,通过手机发现子宫内被医生装了“窃听器”,因此就将医院告上法庭,索要经济和精神赔偿,法院判了...网友:这确定不是脑子出现了问题? 这事儿听起来像谍战片,现实里却是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误会。59岁的叶女士坚持认为医生在2016年为她做避孕环取出术时,偷偷在子宫里装了监听设备。她向法院描述自己近两年用手机播放歌曲时发现异常,甚至时常感觉腹部不适。但2025年1月的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她子宫内所谓的“监听器”其实只是一个2.7×2.4厘米的囊性回声,属于常见的小囊肿,盆腔还有少量积液。 法院判决书点破了关键问题:叶女士把医学影像中的普通囊肿当成了高科技窃听装置。她既拿不出监听器存在的实物证据,也无法证明这个想象中的设备与医院手术有直接关联。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她的起诉最终被两级法院接连驳回。法律专家指出,这类诉讼要成立必须同时证明医院存在过错、患者有实际损害、且两者有因果关系,而叶女士的指控连最基本的证据门槛都没跨过。 这起离奇官司折射出公众对医疗隐私的深层焦虑。虽然叶女士的指控荒诞,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医疗偷拍事件确实存在。美国圣地亚哥一家医院就曾被曝光在手术室安装隐藏摄像头,偷拍1800名女性进行分娩、流产等手术的过程。河南安阳某妇幼保健院更衣室也发现过针孔摄像头,这种真实案例与叶女士的臆想形成尖锐对比。 医学专业人士解释,囊性回声是超声检查中对液体或半固体填充囊状结构的正常描述,与电子设备毫无关联。叶女士的“手机探测监听器”说法更违背科学常识,现代窃听设备根本不需要通过播放歌曲来检测。这类认知偏差可能源于对医疗知识的不了解,或是其他心理因素导致的误解。 这起诉讼也反映出医患信任缺失的社会现象。网友评论“这确定不是脑子出现了问题?”虽然尖锐,却点出了理性维权的重要性。法律既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也不支持基于想象或误解的诉求。当事人若对检查结果有疑义,更合理的做法是寻求多家医院复诊核查,而非直接诉诸法庭。 医疗隐私安全确实是值得重视的公共议题。最高法近年连续发布惩治窃听窃照犯罪典型案例,显示出对偷拍黑产的全链条打击决心。但维护权益必须建立在事实和证据基础上,避免让真实的医疗隐私保护被荒诞指控模糊焦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无语了,”8月20日发布,吉林长春一39岁女子咯血1个月,去一家医院顺利手术,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