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协议的严重后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自2024年起,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免签协议正式落地,不少人当时还只是当作一条普通的外交新闻刷过,但当政策逐渐在现实中发酵,事情的走向明显开始“超预期”。 新的政策允许普通俄罗斯护照持有者在中国停留30天,这项便利让人流快速增加,珲春口岸首日入境人数就超过了1000人,几乎是过去的六倍,街头巷尾很快被提着大包小包的俄罗斯游客占满。 他们最热衷的就是日用品采购,从超市到商场,卫生纸、锅、电饭煲甚至羽绒服,几乎出现了被抢光的现象。 购物潮的背后,原因非常现实,卢布兑人民币的汇率不断下跌,如今1卢布只能换来几分钱,连一顿普通的早餐都买不起。 而来到中国,同样的钱能填满几大袋子生活必需品,这样的价格差距直接让边境城市成了俄罗斯人的购物天堂,许多人干脆组成“代购团”,一次搬回十几箱,用跨境物流再寄回国内,赚取差价。 其实这样的景象并非没有过往,早在十九世纪末中俄签订条约后的年代,黑河就已经形成了边贸市场,中国人卖的粮食和锅铁深受俄罗斯人欢迎。 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但边境贸易又出现了类似的热闹场面,只不过形式早已换了个样子,许多俄罗斯姑娘直接用短视频直播的形式,把在中国买到的化妆品、家电拍下来传到俄罗斯社交平台,再自己带货回国,省下国际快递的钱,她们挣到的比在本国上班还划算。 经济之外,社会交流也被放大了,许多市场和夜市成了中俄人碰面的地方,黑河的早市里,不少摊主能用俄语吆喝生意,热豆浆、鸡蛋饼这些小吃成了俄罗斯游客的新鲜体验。 而在珲春和绥芬河,当地餐馆的菜单干脆改成中俄双语,一到晚上,夜市烤串的香味里混杂着两种语言声音,中俄之间的距离被生活细节拉近了。 随着人来得越来越多,跨国婚姻也开始增多,俄罗斯女性数量多,而中国东北不少地方男性人口偏高,这种人口对接自然带来新的情况。 官方数据显示,近五年两国之间登记的跨国婚姻增长了六成以上,虽然还称不上规模庞大,但趋势很明显。 俄罗斯女性普遍觉得中国男人勤劳顾家,而中国男人也认可她们独立能干,于是边境城市经常能看到中俄交友会或周末见面活动,年轻人用翻译软件就能快速交流。 免签政策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酒店、餐饮和商铺收成翻倍增长,珲春的一家国营餐馆,过往一天收入也就一万左右,现在能达到三万,餐馆还不得不专门请翻译、增加新菜。 随着这股人流的继续扩张,经济与文化的结合正显得愈加紧密,从买日用品到交友婚恋,这些看似零散的变化,最终都在改变这片边境城市的格局。 而这种变化在未来,可能不仅仅是地方振兴的机会,还可能成为中俄关系里一个长期的依托。
印度的高知家庭!近日,特斯拉在印度开卖,首批车主提车。从爆出的图片看,车主们
【97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