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塔碑的有多厉害,古埃及人害怕“后人”看不懂,特意用古埃及文、古希腊文、古埃及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让西方人可以在两千年后轻松解读,这就是个古代字典。 尼罗河边上,一块黑石静静躺了两千年,它藏着古埃及的秘密,却像个预言家,等着后人来敲门。古埃及人真聪明,他们生怕子孙后代摸不着头脑,就用三种文字把同一份诏书刻上去,象形文、神圣又神秘;通俗体,接地气好读;古希腊文,方便外来人看懂。结果呢,两千年后,这石头真成了一本活字典,让西方学者轻松破解了失传的象形文字。你说,这事儿多玄乎? 那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颁布了一道诏令,主要是减税修庙,稳住祭司和老百姓的心。 这时候的埃及,已经被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后裔统治了,文化上希腊风和本土味儿掺和一块儿。祭司们想把诏书传下去,可象形文字太古老,普通人看不懂;希腊文呢,又是新贵们的玩意儿。怎么办?他们就聪明了,用三种文字刻在同一块粒花岗岩石板上:上头象形文,图画似的,代表神圣权威;中间通俗体,线条简单,适合行政用;底下古希腊文,直白明了,迎合统治者。 这设计不是随意的,古埃及人早料到语言会变,怕后人断档,就这么建起一座跨时代的桥。石板宽76厘米,高115厘米,刻了54行字,内容全是赞美国王的仁政。立好后,它就搁在罗塞塔神庙门口,风吹日晒,见证王朝更迭。后来王朝灭了,石板被拆了当建材,埋进沙土里,安静了两千年。 快到1799年,法国军队打到埃及,拿破仑想学亚历山大那套,在罗塞塔镇修堡垒。士兵们挖土时,挖出一块黑石板,上面三种文字一目了然。 中尉皮埃尔-弗朗索瓦·布夏尔一眼看出这东西不一般,上报后,石板被运回营地,学者们赶紧抄录。希腊文部分一看,是托勒密五世的诏书,证明希腊人真在埃及建了王朝。 法国撤军时,英国人抢了过去,1802年运到伦敦大英博物馆,从此成了镇馆之宝。这发现不光挖出文物,还戳破了历史迷雾:亚历山大占领埃及不是传说,托勒密王朝实打实存在过。 起初,瑞典人约翰·大卫·奥克布拉德在1802年比对希腊文和通俗体,认出29个音节。 英国医生托马斯·杨1814年盯上石板照片,找出“托勒密”名字的音译,证明象形文有语音功能。 他还比出80多个对应点,推动了初步研究。可杨没全解开,真正的突破是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1822年,他在巴黎图书馆翻古籍,把希腊译本和象形拓本并排,盯上“普塔神庙”的短语,对上闭合符号。 再用菲莱方尖碑的铭文验证,确认象形文的音位和表意双重规律。9月,他向科学院报告,象形文字从谜团变通关。 罗塞塔碑的牛处,就在于它是个天然字典。古埃及人那份担心后人看不懂的心思,真应验了。两种埃及文加希腊文,平行排列,让两千年后的欧洲人借希腊文钥匙,撬开象形门的锁。 这不只解码语言,还证了三大问题:象形文怎么和现代语互译;亚历山大和托勒密王朝真存在;古埃及文明的连续性。 它把青铜时代的埃及和希腊直接对接,填了历史大坑。 如今,罗塞塔碑还在大英博物馆展着,埃及政府多次要回,强调文化财产主权。 这提醒国际社会,文物归属得讲道理,推动合作研究。埃及学发展到现在,靠的就是这份共享精神。
讲个真事儿,有点颠覆我的认知。刷到抗日名将傅作义将军的后人,我以为会看到一堆董
【40评论】【89点赞】
好名出不来
他们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