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1400年前为武则天选陵的人太可怕了。这是卫星拍的,武则天陵墓周边的照

脚步丈量远方 2025-09-30 01:52:53

不得不说,1400年前为武则天选陵的人太可怕了。这是卫星拍的,武则天陵墓周边的照片。选陵人为我们找到了,这么绝美的,凤凰振翅欲飞的风景。 这两位让后人惊叹的选陵人,是初唐最知名的方士袁天罡与李淳风。袁天罡出身四川,以星相占卜闻名天下,曾为无数官民相面断吉凶,其精准度在民间传得神乎其神。 李淳风则是宫廷出身的太史令,专掌阴阳历法与天文观测,连《晋书·天文志》这样的典籍都有他的参与编修。 两人接到的任务,是为病逝于洛阳的唐高宗寻找一块吉地,武则天的要求很明确——必须遵从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恨”的遗愿,在关中渭北高原选址。 袁天罡接旨后先奔黄河两岸,数月勘察都未得满意之地。辗转至关中时,他半夜观天象,见一处山峦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星交汇,当即认定这是宝地。一时找不到记号物,他摸出随身铜钱埋进土里,这才回朝复命。 李淳风的勘察路线沿渭水向东,正午时分望见秦川腹地一座山峰形态奇异,远观如少妇仰卧苍穹,当即上山以身影定子午方位,用碎石摆出八卦,最后拔出发针插在卦象中心。 武则天听闻两人选中同一方位,立刻派人复查。大臣们扒开浮土时当场怔住:李淳风的发针,正稳稳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 这处被两人同时相中之地,便是陕西乾县的梁山。从空中俯瞰,梁山北峰为头,南峰为翼,整座山形恰似展翅的凤凰,正合“凤凰穴”的风水要义,与卫星照片呈现的景象分毫不差。 这样的选址绝非偶然,完全契合《葬书》中“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的原则。梁山左有漠水,右有泔水,南望渭水,北连丘陵,刚好对应“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 武则天当即拍板在此建陵,定名“乾陵”,取“乾为天为阳”之意,与自身日后的帝王身份隐隐呼应。 她调遣十余万兵民,以“因山为陵”的形制凿山建墓,半年便完成主体工程,将高宗遗体顺利安葬。 乾陵的精妙不止于山形。当年开凿地宫的废石渣被特意搬运至一公里外,彻底掩盖了入口痕迹,这才有了后来黄巢率四十万人挖掘数月,只留下一条“黄巢沟”却连墓门都没找到的笑话。 五代时的大盗墓贼温韬,盗遍了关中其他唐陵,唯独面对乾陵时,刚动手就遇暴雨惊雷,吓得再也不敢靠近。即便1958年农民炸石意外炸开墓道,最终也因文物保护技术不足,遵照批示未再开挖。 古人的智慧里,藏着超越“风水”的现实考量。梁山是石灰岩质山峰,主峰海拔超1000米,质地坚硬,盗掘难度极大。地宫以石为门,铁水锢缝,这种坚固结构让乾陵成为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但也有古人早指出隐患:梁山与太宗昭陵龙脉隔断,且山势利阴不利阳,帝王葬于此可能影响江山传承。历史似乎暗合此说,唐朝自玄宗后由盛转衰,距离武则天时代刚好三代。 不过换个角度看,所谓“风水”更像是古人对地理环境的深度解读。没有卫星和仪器,袁天罡、李淳风靠的是观星象、辨地形的经验,靠的是双脚丈量山河的耐心,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把握,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 乾陵留存至今,不仅因为风水好、结构坚,更因为它承载着盛唐的制度与艺术,六十一蕃臣像、述圣纪碑、无字碑,每一处都藏着历史的密码。 从两位方士的铜钱与发针,到如今的卫星照片,跨越千年的视角都指向了同一片山。古人以经验选陵,今人以科技护陵,不变的是对文明的敬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脚步丈量远方

脚步丈量远方

脚步丈量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