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乌克兰叕同时宣布了俄乌最新战况 当地时间9月28日,俄罗斯和乌克兰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内发布了关于无人机袭击的消息。 这种同步并非巧合,而是俄乌冲突进入新阶段的一个缩影。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简短通报称,在当天凌晨的几个小时内,防空系统在多个州击落了41架乌克兰无人机。 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的是战术升级、技术变革和战争成本的角力。无人机袭击的重点集中在靠近俄乌边境的库尔斯克州和布良斯克州。 这两个地方在近几个月里持续遭受无人机袭扰,几乎成了乌克兰空中打击的新常态。乌克兰方面并未回避这类行动的存在。 虽然没有在当日发布详细通报,但结合此前多次类似行动的公开资料来看,乌克兰军方显然已经将改装商用无人机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攻击手段。 这种方式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即使被击落也不会造成太大损失,反而能有效牵制俄军的精密防空系统。 此次袭击采用的是多波次小集群式的“蜂群战术”,这是乌克兰近期频繁使用的战术之一,利用大量低成本无人机进行饱和式攻击,逼迫俄方动用高成本的防空武器进行拦截。 这种战法虽然在战术层面看起来占了便宜,但从战略上看未必真划算。乌克兰用便宜货换取的是俄罗斯的反应和资源消耗。 而俄罗斯在拦截过程中虽然成功击落大部分目标,但却不得不动用如S-300这种造价昂贵的防空导弹。这种以高打低的局面一旦持续,对任何一方来说都不是一个理想选择。 战场上比拼的,不光是技术,还有经济承受力和工业产能。俄罗斯在防空系统上的长期积累确实领先,但面对这种“蚊子战术”,其传统优势正在被不断稀释。 回顾整个俄乌冲突的进展轨迹可以发现,无人机战术的演变已经成为冲突双方的一项主战手段。从最初的军事级别无人机,到现在的商用无人机改装,整个过程体现了战争科技的“下沉”趋势。 尤其是乌克兰通过网络众筹、海外采购、甚至个人捐赠等方式,迅速补充了大量无人机资源。这和传统的军工体系完全不同,属于一种“平民化”的战争工具整合方式。 俄罗斯也在不断调整应对策略,包括加密通信干扰、激光防御等手段都被逐渐推上前线,但面对数量巨大的无人机洪流,效果仍有限。 这类袭击往往发生在深夜到凌晨之间,其实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夜间雷达识别精度下降,无人机更容易混淆视线;另一方面俄军防空操作人员的反应时间也会受到影响。 但这显然不是临时起意的操作,而是经过精心规划的战术安排。从此前的袭击轨迹可以看出,乌克兰在选择攻击目标时。 往往会避开大城市而集中打击边境地区,目的可能是为了给俄军制造持续的心理压力,同时试图干扰后勤运输和物资集结。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无人机袭击并不是单一事件,而是乌克兰在多个前线方向上采取的统一策略。在哈尔科夫、扎波罗热、赫尔松等地,类似的袭击层出不穷。 这种打法有点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消耗战”,比拼的是谁能更持久地撑下去。而这也让整场战争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它不再是简单的正面对抗,而是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的系统性对抗。 参考资料:俄称在多地击落乌无人机 乌称俄对多地实施大规模空袭 2025-09-28 16:45·环球网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文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给该地区及其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