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男子莫名其妙收到1300元的转账,怕出什么问题的他选择了报警,不等民警

爱跳舞的王大姐 2025-09-29 12:43:54

河南濮阳,男子莫名其妙收到1300元的转账,怕出什么问题的他选择了报警,不等民警那边传来消息,男子就收到了催收电话,对方称其在某APP贷了1300元,今天要还2430元。男子以为是诈骗电话直接挂了,次日又收到电话,对方称今天连本带息要还3731元,男子意识到不妙,再次报警。 这位男子就是杜先生。他账户里那笔来自“杨爽”的1300元转账,压根不是什么天降横财,而是个不折不扣的“债务陷阱”。报警之后,催收的电话非但没停,反而变本加厉。对方自称是“5秒速借”平台的,口气凶得吓人,张口就是“不管你报警不报警,马上就轰炸你个**”,还威胁要把他“通讯录都告一遍”。杜先生和亲友的手机很快就被骚扰电话轮番轰炸,正常生活全被打乱了。 这事儿最让人憋屈的地方在于,杜先生左思右想,也记不清自己到底有没有在那所谓的APP上借过钱。他隐约回想起之前刷手机时可能点过什么“测额度”的弹窗,个人信息没准儿就是这么泄露的。可当他要求对方拿出借款合同或者人脸识别证据时,催收的人就只会拿“保护隐私”当借口,什么凭证都提供不了。警方给杜先生的建议很明确:这笔钱,暂时千万别退。 仔细一想,这种套路漏洞百出。法律专家讲得很清楚,真正的借款合同得双方你情我愿才行。杜先生既没申请过这笔钱,事后也没认可,借贷关系根本不存在。平台单方面把钱打过来,然后靠着恐吓来要账,这已经不是普通的纠纷,而是涉嫌敲诈勒索了。再看看那利息,五天时间从1300滚到3731,这利率高得离谱,完全不受法律保护。 杜先生的遭遇绝非个例。好些网友都反映遇到过类似“强制放款”的陷阱,通常是点了一些来路不明的链接后,账户就被强行打入一笔钱,然后面临高得吓人的还款额和暴力催收。这些所谓的贷款平台,像“5秒速借”,在正规的应用商店里根本找不到,完全是游走在阴影里的黑产。 面对这种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咱们普通人得多个心眼。警方和律师都提醒,突然收到陌生转账,第一步绝对不是急着把钱转回去。正确的做法是立刻联系银行核实对方信息,然后报警备案,一切行动听从警方的指导。千万别自己私下操作退款,不然很可能钱退回去了,骚扰一点没少,还白白损失一笔。 杜先生的故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数字时代,保护好个人信息就像锁好自家房门一样重要。那些诱人的“测额度”、“领福利”弹窗,背后可能藏着看不见的钩子。一旦被这种“强制放贷”盯上,记住,法律是站在受害者这边的。保留好所有通话录音、转账记录和聊天证据,坚决报警,不要向暴力催收妥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爱跳舞的王大姐

爱跳舞的王大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