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拼了四十多年,好日子刚开头,凭什么让外人来摘桃子?中国将于10月1日生效K签证政策,而受阻于美国将H-1B签证费用提高至10万美元的外国申请者,必然会目标瞄上我们! 其实,这是把“开门迎客”和“拱手送桃”搞混了——中国的K签证根本不是给外人捡便宜的“福利票”,而是专门给能帮咱们补短板的高端人才开的“定向通道”! 跟美国H-1B那种“有钱就能抢名额”的签证完全是两码事,就算美国把签证费涨上天,没真本事的人也蹭不到咱们的发展红利。 先来看看美国H-1B这波操作多离谱——以前申请费也就几千美元,特朗普政府直接飙到10万美元,还把STEM专业的中签率从40%砍到25%,美其名曰“引进不可替代的高端人才”,实则是把人才筛选权交给了钱袋子。 这就会造成一个后果:原先公司想招两个印度程序员补技术缺口,现在光签证费就够雇一个美国本地工程师,只能放弃招聘计划; 不少中国留学生也打了退堂鼓,本来想靠H-1B留美积累经验,一算10万美元够在国内付个首付,干脆转头找国内机会。 但也不用过于担心,像这些被H-1B难住的人,可不是都能盯上中国K签证——这签证的门槛比他们想的高多了! 要知道,中国的K签证从来不是“来者不拒”,而是精准对接“十四五”重点产业的“需求清单”。 想申请?得先拿出真刀真枪的本事:要么是懂光伏TOPCon技术的工程师,能帮隆基这类企业把电池转换效率再提几个百分点; 要么是精通14nm芯片制程良率优化的专家,能给中芯国际解决量产难题;就算是搞人工智能的,也得拿出能落地的方案,比如帮百度优化自动驾驶算法。 之前政策试点时,有个印度工程师带着基础编程经验来申请,就因为不符合“产业急需”要求,直接被拒了。 而且这签证还有“反摘桃子”的硬规矩:想拿永居得在华工作满3年,核心技术成果还得在国内落地转化,比如荷兰太阳能专家帮隆基突破钙钛矿电池技术后,相关专利必须与企业共有,想带着技术“空手套白狼”根本没门。 更关键的是,咱们引进这些人才不是让他们“坐享其成”,而是让他们帮着“种更多桃子”。宁德时代去年通过K签证招了个韩国电池专家,这人一来就解决了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差的难题,让企业比日本松下早半年实现量产,光这一项就多赚了20亿;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引进的美国科学家,带着抗癌新药早期研发成果在国内完成临床试验,不仅拿到中国药监局批准,还出口到东南亚,帮咱们把“中国造”的医药产品推向了国际市场。 这些人才带来的是咱们暂时缺的技术和经验,最终是帮着咱们把产业链做得更结实,怎么能算“摘桃子”? 有人担心“外人抢饭碗”,其实是没看清咱们的人才结构。现在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超1100万,普通岗位根本不缺人,缺的是能破解“卡脖子”难题的高端人才。 比如芯片领域,国内能搞定7nm制程的工程师还不到1000人,引进外国专家是让他们带团队、传技术,帮着培养本土人才; 新能源领域里,懂氢能储运的专家全国没几个,德国专家来中国后帮佛山建了10座加氢站,直接带动200多人就业,这明明是创造新机会。 而且监管上也没给“混子”留空间。人社部门会定期核查这些人才的工作成果,要是没做出实际贡献,企业会被取消招聘资质,个人也会被限制入境。 之前有个美国所谓的“AI专家”拿着K签证来中国,只搞些没用的理论研究,不到一年就被要求离境,企业还被罚了20万。反观美国H-1B,不少企业拿它招普通岗位凑数拿补贴,反而暴露了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说到底,咱们拼了四十多年,早就不是“怕人来”的阶段,而是有底气挑“能一起干的人”。中国的K签证政策,看似是给外国人才开了门,实则是借美国政策的弊端,精准筛选能帮咱们突破技术瓶颈的“合伙人”。
反对K签证的事越闹越大,甚至已经有网友跑到国务院客户端留言,明确反对此事。谈点
【83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