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2年,严嵩倒台,徐阶取代他成为首辅。徐阶之子劝道:“爹,当年严嵩处处欺压您

浅笑对风吟 2025-09-29 10:51:09

1562年,严嵩倒台,徐阶取代他成为首辅。徐阶之子劝道:“爹,当年严嵩处处欺压您,如今就应该整死他!”不料徐阶怒斥道:“混账东西!若无严嵩,便无我今日,怎么能忘恩负义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562年的北京城,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格外肃穆。 这一年的朝堂之上,正在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更迭。 内阁首辅严嵩,这位把持朝政二十余年的权臣,终于走到了政治生涯的尽头。 而接替他位置的,正是多年来隐忍不发的徐阶。 这一日,徐府书房内,檀香袅袅。 徐阶正在挥毫泼墨,宣纸上墨迹未干,是他刚写就的"韬光养晦"四个大字。 儿子徐璠兴冲冲地闯进来,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 他觉得严嵩这些年来处处压制父亲,现在是时候让他尝尝苦头。 徐阶手中的毛笔微微一顿,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墨迹。 他抬起头,目光如电,声称严阁老对他有知遇之恩,这些年来待他不薄。 如今遭此大难,若落井下石,与禽兽何异?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整个书房都回荡着他义正词严的训斥。 这番对话,很快就被安插在徐府的眼线传到了严嵩耳中。 此时的严府,早已不复往日的门庭若市。 庭院落叶无人打扫,廊下的灯笼也多日未换。 严嵩独自坐在书房里,手中把玩着一枚和田玉印章,那是徐阶去年送他的寿礼。 次日清晨,徐阶的轿子停在了严府门前。 他特意穿着一身素净的常服,以示与那些划清界限的官员不同。 严嵩颤巍巍地迎出来,昔日权倾朝野的首辅,如今只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 徐阶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严嵩枯瘦的双手。 就在严府正厅,上演了一出令人唏嘘的戏码。 严世蕃扑通一声跪在徐阶面前,这个往日目中无人的权贵之子,此刻涕泪交加,希望他在皇上面前说句话。 徐阶慌忙弯腰搀扶,眼角余光却瞥见屏风后闪动的衣角,那是严府的眼线正在暗中观察。 徐阶与严嵩的恩怨,要追溯到二十年前。 那时徐阶刚中进士,年少气盛,不愿依附权贵。 在一次朝会上,他公然反驳严嵩的政见,从此遭到排挤。 最危险的一次,严嵩在嘉靖帝面前轻描淡写地说徐阶与景王、裕王往来甚密。 这句话看似平常,却触动了皇帝最敏感的神经。 若不是徐阶及时转变策略,恐怕早已性命不保。 经此一劫,徐阶开始了漫长的蛰伏。 他表面上对严嵩唯命是从,甚至将最疼爱的孙女嫁入严家为妾。 暗地里,他却细心观察严嵩的权术,学习他如何揣摩圣意,如何结党营私。 渐渐地,徐阶在严嵩的提携下官至礼部尚书,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嘉靖四十年冬,机会终于来临。 皇帝开始对严嵩父子的贪腐行为表示不满。 徐阶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变化,开始暗中布局。 他通过门生故旧,联络宫中的太监、道士,甚至皇帝宠幸的方士,逐渐织成一张反严的大网。 1562年正月,徐阶认为时机成熟。 他让门生邹应龙上书弹劾严世蕃,列举其二十四条大罪。 这份奏折写得极为巧妙,避开了严嵩,专门攻击恶行昭彰的严世蕃。 果然,嘉靖帝震怒之下,将严世蕃流放边疆,罢免了严嵩的首辅之职。 徐阶深知,严嵩在朝中经营多年,党羽遍布。 更重要的是,皇帝对这位老臣尚有旧情。 因此他继续表演着"念旧"的戏码,甚至故意在严府眼线面前训斥儿子,以麻痹严嵩父子。 果然,不到半年,嘉靖帝就开始怀念老臣。 某日早朝后,皇帝特意留下徐阶,询问严嵩近况。 徐阶不慌不忙地回答:"严阁老闭门思过,每日抄写《道德经》。只是严世蕃在流放地颇多怨言,据说还与倭寇有所往来..." 这番话看似平常,却暗藏杀机。 不久后,严世蕃被以"通倭"的罪名处死,严家被抄没家产。 严嵩沦落街头,最终冻饿而死。 徐阶的这场权力游戏,持续了整整二十年。 他从一个热血青年,变成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最终以严嵩最擅长的方式击败了严嵩。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明代官场的残酷,更让我们看到权力斗争中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徐阶的成功,在于他比严嵩更懂得隐忍,更善于把握时机,最终在这场漫长的博弈中笑到了最后。 主要信源:(上观新闻——金汇这位“名相”,一代贤臣的风骨何以百年流传?)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