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个走江湖的男子故意让毒蛇咬自己的舌头,等蛇释放完毒素后,他一口咬下

语蓉聊武器 2025-09-29 10:43:53

1955年,一个走江湖的男子故意让毒蛇咬自己的舌头,等蛇释放完毒素后,他一口咬下蛇头,周围的人都惊在原地......此人就是被克林顿称为“东方蛇医”的季德胜,祖上四代专治毒蛇咬伤,只不过他的独门绝学一般人还真学不来。 在南通中医药博物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个磨损严重的竹编药篓,篓子内侧用红绳系着三个小布袋,分别写着 “晨露药”“阴干草”“急救饼”。 这是季德胜当年走江湖时用的药篓,每个布袋里装的草药,都藏着他治蛇伤的 “小心思”。 季德胜的药篓从不离身,里面除了草药,还装着一把特制的银刀。 这把刀比普通小刀短半寸,刀刃呈弧形,他说 “用银刀划伤口放毒,既能止血又能辨毒 —— 要是毒重,银刀会发黑”。 1938 年在芜湖乡下,有个农夫被蛇咬后,季德胜用银刀划开伤口,银刀瞬间变黑,他立刻判断是五步蛇毒,赶紧掏出 “急救饼” 让农夫吞下,再用篓里 “晨露药” 敷伤口,两小时后农夫的肿胀就消了大半。 他对草药的炮制格外讲究。 采 “七叶一枝花” 时,必须用竹片挖根,不能用铁器,说 “铁器会破了草药的药性”。 晒 “半边莲” 要选东南向的石板,每天只晒三小时,剩下的时间放在竹筛里阴干。 1951 年,有个药商想模仿他做药饼,却总达不到效果,后来才知道,季德胜搓药饼时,会根据天气调整米酒的用量,雨天多放一成,晴天少放半成。 季德胜在江湖上行医,从不挑病人。 1946 年在常州,有个乞丐被蛇咬后躺在路边,没人敢靠近,季德胜看到后,立刻蹲下来查看伤口。 乞丐没钱买药,他就从药篓里拿出草药,当场嚼烂敷在伤口上,还把自己带的干粮分给乞丐。 后来乞丐康复后,每天在季德胜的摊子前帮忙扫地、吆喝,成了他的 “义务帮手”。 有人问他为啥帮乞丐,他说 “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被蛇咬了都得救,这跟钱没关系”。 他辨蛇的本事,除了看外形、听声音,还有个 “独门办法”—— 看蛇的粪便。 1953 年在南通天生港,一个渔民抓了条蛇来问是不是毒蛇,季德胜看了看蛇的粪便,说 “这蛇粪便里有鱼鳞片,是无毒的乌梢蛇,专门吃鱼”。 渔民不信,季德胜就让人找来鱼缸,把蛇放进去,蛇果然立刻去追里面的小鱼。 他解释说 “毒蛇多吃老鼠、青蛙,粪便里没有鱼鳞;无毒蛇里吃鱼的,只有乌梢蛇”,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服了。 1955 年卫生研究院专家考察时,季德胜除了演示 “舌咬毒蛇”,还展示了他的 “应急救治法”。 他让助手模拟被蛇咬的场景,自己则用布条在 “伤口” 上方打结,每隔十五分钟就松开一次,同时用银针在 “伤口” 周围扎了几个小孔,挤出 “毒血”。 他说 “在野外没药时,这样做能延缓毒性扩散,为找药争取时间”。 专家们后来试验发现,这种方法能让毒性扩散速度减慢三成。 季德胜把秘方捐给国家后,还主动去南通制药厂指导工人。 他每天早早到厂里,教工人识别草药,看工人炮制草药时,只要发现有一点不对,就立刻纠正。 有个工人晒草药时多晒了一小时,他就说 “这草药晒过头了,药效会减一半”,然后亲自示范正确的晾晒方法。 在他的指导下,南通制药厂生产的蛇药片,药效和他手工做的几乎一样。 晚年的季德胜,还常去山区给村民讲防蛇、治蛇伤的知识。 他会带着蛇的标本,教村民怎么区分毒蛇和无毒蛇,还教他们在房前屋后种 “半边莲”“七叶一枝花”,说 “这些草药既能防蛇,又能在紧急时救急”。 1978 年,他在黄山脚下给村民讲课,连续讲了三天,每天都有上百人来听,很多村民还把他的话记在本子上,当成 “防蛇宝典”。 季德胜的这些 “细节”,看似平常,却藏着他对医者使命的坚守。 就像清代王清任为了研究脏腑,走遍各地观察尸体;当代李桓英为了治麻风病,扎根病区几十年,他们都用一个个 “细节”,诠释了 “医者仁心”。 季德胜的蛇药能传这么久,不只是因为药效好,更因为他把 “救死扶伤” 的初心,融进了每一味草药、每一次救治里 —— 这份初心,比任何秘方都珍贵。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