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意识到,蒙古国不可靠,开始打造新的能源生命线 说起中俄能源合作,这几年

义气先义 2025-09-29 00:09:04

中俄两国意识到,蒙古国不可靠,开始打造新的能源生命线 说起中俄能源合作,这几年变化挺大的,尤其是天然气管道项目。俄罗斯作为全球天然气大国,本来主要靠欧洲市场,但自从乌克兰冲突后,欧洲那边大门关得死死的,俄罗斯就把目光转向东方,特别是中国。中国能源需求旺盛,天然气进口量年年涨,双方一拍即合,搞出了好几条大管道。像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已经稳定运行几年,每年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帮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解决了不少能源缺口。可问题是,管道路线总得过境一些国家,这就埋下了隐患。蒙古国夹在中俄之间,本来是个天然通道,但最近几年它的外交动向让中俄有点儿不踏实,于是双方开始琢磨新方案,打造更可靠的能源通道,避免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 先说说蒙古国为什么被视为不可靠。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它近年来的外交动作。蒙古国经济依赖矿产出口,特别是煤炭和铜,对外政策上一直玩平衡术,一方面和中国、俄罗斯是铁杆邻居,贸易额占它总贸易的九成以上;另一方面,它越来越向西方靠拢。2025年,蒙古国政府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签了谅解备忘录,重点合作可再生能源开发,目的是改善气候环境,顺带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这听起来挺环保,但背后是想多元化能源来源,摆脱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度依赖。蒙古国90%的石油进口来自俄罗斯,去年冬天还因为供应短缺闹出矛盾,今年2月它的工业部长访华,和中石油谈了千亿级合作,但同时也加强和美国的联系。美国把蒙古国视为“弹性供应链”的一部分,在关键矿产领域拉拢它。布林肯去年访蒙时,就强调能源合作,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公开称美国为“战略第三邻国”。这种多边拉锯,让中俄担心管道项目万一出岔子,蒙古国立场摇摆,会影响能源安全。毕竟,管道过境国要是被外部势力影响,维修或中断都成问题。 再看北溪2号管道的教训,这事儿直接戳中了痛点。2022年9月,北溪1号和2号在波罗的海海底爆炸,四处泄漏,调查显示是蓄意破坏,现场找到炸药痕迹。俄罗斯指责西方,西方推给俄罗斯,但不管谁干的,这事件暴露了能源基础设施的脆弱性。管道在海底几十米深,监控难,破坏容易。爆炸后,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俄罗斯出口锐减,转而加大对亚洲供应。中国从中吸取经验,意识到任何跨境管道都得防着类似风险。北溪事件后,中俄能源谈判更注重安全冗余,不再把所有赌注押在一条线上。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米勒多次强调,管道建设要考虑地缘政治因素,确保供应连续性。中国也一样,能源安全是国家战略,进口天然气占比已超20%,不能有断供隐患。 正因为这些顾虑,中俄开始推进多条陆地天然气管道项目。其中,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是重点,但路线正好过蒙古国。这项目谈了六年,从2019年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上首次提议改道蒙古开始,到今年9月2日,中俄蒙三国在北京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总算尘埃落定。管道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气田起步,经蒙古国进入中国东北,接入东部天然气主干网,年设计输送量500亿立方米,合同期30年。这将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天然气管道项目,资本密集,技术要求高。俄罗斯从中获益,能把多余产能转向中国,增加财政收入;中国则多一条进口渠道,缓解冬季高峰期压力;蒙古国也能拿过境费,估计每年10亿左右,还能用上俄罗斯天然气,缓解乌兰巴托空气污染问题。蒙古国总理贡·赞丹沙塔尔8月底会见米勒时,就交换了天然气和石油合作意见,显示三方意愿强。但中俄清楚,蒙古国外交多变,不能全靠它,所以西伯利亚力量2号虽推进,但不是唯一方案。 与此同时,中俄瞄上了哈萨克斯坦路线,作为备用能源生命线。这条管道从俄罗斯亚马尔气田出发,经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平原,到中国新疆,年输送量计划350到450亿立方米。其中100亿给哈萨克斯坦北部和东部地区气化,剩下出口中国。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今年在东方经济论坛上主动提出这个想法,普京当场回应支持。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去年12月透露,项目已启动可行性论证,今年5月又说路线图已签,谈判取得进展。中国大使张汉晖4月接受采访时指出,哈路线经济性好,地势平坦,施工成本低,不像蒙古路线要翻山越岭,冬季冻土层厚达百米,维护难。哈萨克斯坦现有中亚天然气管道网络发达,能无缝对接中国西气东输工程。能源部官员表示,东哈州、阿拜州和巴甫洛达尔州的气化谈判还在进行,预计三季度做环境影响评估。这条线建成后,将是中俄第三条陆地天然气管道,分散风险,确保中国能源不受单一通道威胁。哈萨克斯坦从中获益,过境费和本国气化双赢,还加强了上合框架内的合作。

0 阅读:0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