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据红星新闻9月24日报道,浙江宁波有一位21岁女孩,只要上厕所就会无缘无故晕倒,短则十分钟长则半小时,然而5年都没有查到病因,为了防止摔的轻一点,每次她都会将塑料凳子放在脚边,如今经过无数次的检查,医院终于确认她得的是“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对一个21岁的女孩来说,最可怕的噩梦或许不是别的,而是一把放在马桶旁的塑料凳,这把凳子静静地提醒着她,一个持续了五年的荒诞现实。 每次踏入卫生间,都可能是一场毫无预兆的“断电”,身体会重重倒下,意识会短暂消失,这个难以启齿的困扰,几乎摧毁了她的正常生活。 从16岁那年在家中,第一次突然晕倒开始,小李(化名)的生活,就陷入了一场漫长的“迷航”,这种怪病如影随形,尤其在她需要上厕所时,仿佛一个恶毒的“诅咒”。 为了避免在公司晕倒给同事添麻烦,她学会在工作时间强忍尿意,但这反而加剧了,下一次冲进厕所时的生理应激,导致更剧烈的眩晕。 那把塑料凳,是她在家中为自己设置的最后一道防线,期望在倒下时能有个缓冲,而不是决绝地撞向冰冷的地砖。 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小李和家人奔波于各大医院的神经内科、泌尿科乃至妇科,做遍了脑部CT、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却始终找不到答案。 她的遭遇并非孤例,在医学上这类突发性晕厥,常常被简单归因为“体虚”、“低血糖”或是“精神过度紧张”,患者在承受生理痛苦的同时,还常常背负着“娇气”、“小题大做”的误解。 这种认知上的模糊,使得疾病本身成了一个“隐形”的对手,让患者在无尽的自我怀疑和求医无门中备受煎熬,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无关的体检之后。 小李因心率过缓,被建议到心律失常门诊就诊,在那里她意外重逢了,五年前曾在医院急诊科救助过自己的沈才杰医生。 结合小李独特的病史,总在憋尿、疼痛等特定刺激下晕厥,沈医生提出了一个专业猜想,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这并非凭空猜测。 其有着清晰的生理学逻辑,人体内有两套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负责兴奋,迷走神经负责抑制,当迷走神经因某些诱因(如膀胱充盈)而反应过度。 就会像一个被误触的“紧急制动”,瞬间大幅降低心率和血压,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晕厥,为了让这个“看不见”的神经反应“现形”,医生为小李安排了“直立倾斜试验”。 通过在特制床上模拟体位变化,该检查能精准诱发并捕捉到异常的神经反射,从而为诊断提供了确凿的科学证据。 事实上全球约有十分之一的人,一生中会经历晕厥,其中半数与此相关,这一检查正是将无数被误解的“怪病”,拉回科学诊疗轨道的关键一步。 确诊之后根治的路径也变得清晰,对于小李这样的重症患者,一种名为“心脏迷走神经射频消融术”的微创手术,能有效解决问题。 手术全程不到一小时,医生通过一根细长的导管,精准地“调整”了心脏区域,那些过度兴奋的神经末梢。 当手术结束小李的心率,从每分钟54次稳步回升到90次时,她笑着对医生说:“沈医生,咱们就缘尽于此吧”! 这句俏皮的“缘尽”,是这段特殊医患缘分里最温暖的告别,它宣告了一个五年梦魇的终结,更是一位年轻女性与自己备受折磨的身体,达成的最终“和解”。 半年后小李在发给医生的信息中写道,她终于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渴了就喝水,想上厕所就坦然前往,那种安心与自由,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五年前那场急诊室外的偶然救助,无意间埋下伏笔,五年后专业的诊断与精准的治疗,则为这个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据红星新闻9月24日报道,浙江宁波有一位21岁女孩,只要
云海澄碧翠
2025-09-28 19:52:42
0
阅读:427
wzm908
喝点蒲公英就能修复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