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明牌了!我们必须做好全面脱钩的准备。也不仅仅是中国要与美国脱钩,美国也在时刻准备着与中国脱钩,因为美国也不想受到中国的制约! 别再抱幻想了,中美这场“战略较劲”已经走到了摊牌时刻。 特朗普回锅之后,话不绕弯、拳不留情,脱钩这事儿不光中国要未雨绸缪,美国早就暗地里备好算盘。 你以为他们还在谈合作?对不起,现在比的不是谁更开放,而是谁先断线还能站稳脚跟,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眼前的现实。 过去几年,中美关系像坐过山车,时而缓和,时而紧绷,但2025年这一年,基本不用再猜了。 从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开始,美国就不再遮遮掩掩。他上任第一时间就重启对华关税大棒,还点名中国是“美国经济的最大风险源”。 这话听着耳熟?是的,四年前他也这样说,只不过这次,他动手更快,目标更狠。 美国财政部长最近虽换了口风,说希望与中国“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但这话听听就好。 因为另一边,美国商务部却在不断把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还加大了对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封锁力度,连华为的芯片都要层层设卡。 这是“去风险”?更像是“去中国”。 而中国呢,从不怕硬碰硬,在应对外部打压这方面,我们的应对越来越系统化。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推动供应链本土化、资源控制自主化、关键技术国产化,甚至开始布局跨国企业“反制清单”。 这就不是简单的防守,而是有准备、有预案、有节奏地应对一场“系统性脱钩”。 有人可能还觉得中美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怎么可能真脱钩?但看看现实,美国正在用实际行动把“脱钩”一步步变成“政策工程”。 美国国会最近通过了一项新的《国家关键供应链安全法案》,核心内容就是减少对中国在稀土、新能源、医药原材料等方面的依赖。 他们不光自己绕开中国,还联合欧盟、日本、印度搞所谓的“友岸外包”,直接把中国产业链往外搬。 更明显的是,拜登政府留下的《芯片与科学法案》被特朗普直接沿用,甚至加码。 他们正在花几千亿美元重建本土半导体产业,就一个目的——不受制于中国,连苹果这样的企业都被逼着把生产线挪到印度和越南。 这不是临时起意,这是有计划、有步骤、有耐心的“战略脱钩”。 而且,美国国内也正在形成一种“共识”:不能再让中国掌握关键环节。 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谁上台都不会轻易松,。特朗普只是把这事儿做得更直接罢了。 面对这一系列“明着来的脱钩动作”,中国也早就开始“硬化肌肉”。 从2023年开始,我们就在强化自主产业链、安全能源储备和核心科技攻关。 2025年,国产芯片、自主操作系统、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等领域陆续取得突破,逐步减少对美高端技术的依赖。 更关键的是,中国并没有选择闭门造车,而是在加快与东盟、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经贸合作。 你封锁我,我就换合作对象,像沙特、阿联酋这些中东国家,正成为中国新能源和数字产业的重要伙伴。 而中非之间的矿产合作,也让中国在稀土和锂资源上握有更多主动权。 在制度层面,中国也在完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不选边站”的国际企业留在中国市场。 用一句话说,中国正在打造一个“脱钩不等于孤立”的新格局。 “你不想受我制约,我也不想被你牵着鼻子走”。 说到底,中美脱钩的本质,不是情绪化的对抗,而是彼此都不想被对方掐住脖子。 美国怕中国控制关键供应链,中国也不想再被美国技术卡脖子,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今天的全球化,不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谁能在关键技术、关键资源、关键市场上拥有更高的独立性,谁就能在未来的博弈中占据主动。 中国很清楚,如果一直依赖美国的技术体系和金融系统,就始终受制于人,美国更清楚,如果继续让中国掌握全球制造链和部分战略资源,美国的所谓“国家安全”就是空谈。 所以,你来我往,脱钩就变成了双方都在推进的战略选项。 战略脱钩不是“谁怕谁”,而是“各走各路”, 这一局,没人会轻易认输,但也没人再幻想“重回蜜月”。 中美脱钩,不是一场突发事件,而是长期博弈的自然结果,中国要做的,不是担心美国脱钩,而是提前布局、精准破局。 我们不能指望对方手下留情,但我们可以确保自己立得住、打得稳、走得远。 脱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一场更高水平的自主博弈,才刚刚开始。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