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称:中国的歼-10和霹雳-15虽然在实战中击落了法国阵风,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装备比西方先进,他们认为阵风失利,是因为没有发挥出体系作战的优势。 5 月 7 日的交锋里,双方一共投进了超过百架飞机,印度空军把阵风和苏 - 30MKI 编成作战编队,还带着欧洲的 “流星” 空空导弹一起出阵,他们这么安排,本来就是为了体现体系作战的优势。 可在实际对抗中,情况完全没按印度预想的走。中国的空警 - 500 预警机先发现了对手的踪迹,这台预警机的探测距离能达到 470 公里,能同时跟踪 60 到 100 个目标,它把捕捉到的阵风位置、飞行轨迹等信息,通过畅通的数据链实时传给了歼 - 10CE 编队。 歼 - 10CE 借助这些精准的信息支撑,悄悄调整飞行姿态和航线,把自己送到了攻击最佳位置。紧接着,在阵风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歼 - 10CE 就发射了霹雳 - 15 导弹,彻底打乱了阵风的作战节奏。 要知道,霹雳 - 15 的最大射程能达到 200 公里,平均飞行速度有 5 马赫,末端速度更是能冲到 9 马赫,而印度阵风带的 “流星” 导弹射程只有 150 公里,速度也才 4 马赫,两者在射程和速度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很多人觉得,阵风失利是因为印度军队体系运作有瑕疵。其实看过交战细节就知道,决定胜负的根本在于装备素质和配合程度。 歼 - 10CE 搭载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能达到 240 公里,还能同时锁定 12 个目标;而阵风的 RBE2-AA 雷达探测距离只有 180 公里,T/R 组件数量比歼 - 10CE 少几百个,仅能同时追踪 40 个目标并交战 4 个。单从雷达性能上看,阵风就已经落了下风。 现代空战早就不是单机 “狗斗” 的年代,体系作战确实关键,但体系优势的发挥离不开过硬的装备基础。 《解放军报》之前就提到,现代空战要 “体系聚优”,可这种优势得靠各装备间的功能耦合和互联互通才能实现。 印度那边既有阵风这样的先进战机,又有苏 - 30MKI 配合,还有 “流星” 导弹加持,按理说体系框架是有的,可因为关键装备性能跟不上,整个体系的运转效率自然打了折扣。 中国这边则是装备素质和体系配合形成了合力,空警 - 500 提供远距离预警,歼 - 10CE 的雷达和导弹性能占优,数据链又能把信息快速传递,这才实现了 “先敌发现、先敌发射”。要是没有这些装备的硬实力,就算体系框架再完善,也很难在空战中占据主动。 新加坡媒体说中国装备不如西方先进,这种说法其实站不住脚。装备好不好,实战表现就是最直接的证明,而体系作战的优势,本身就包括了装备性能的领先。 毕竟体系是由一件件装备组成的,要是基础装备性能拉胯,再想发挥体系优势也只是空谈。 这件事也让人琢磨,现代空战里,装备性能和体系配合到底哪个更关键?西方媒体这种 “输了就怪体系没发挥” 的说法,真的合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2评论】【2点赞】
海螺
就像二战时还停留在一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