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俄军猛攻库皮扬斯克,1800乌军阵亡,乌媒承认市中心失守! 库皮扬斯克,彻底变天了。 乌克兰主流军事平台罕见松口,承认俄军已打进市中心,正向南部尤比莱尼推进。 这意味着,这座掌握顿巴斯命门的交通枢纽,正在从乌克兰手中滑落,而就在几天前,俄国防部发布数据称:过去一个月内,共有1800名乌军在这场攻防战中阵亡。 数字冰冷,却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这场战役,恐怕已不是“拉锯”,而是单方面的溃败。 那么,俄军到底是怎么打进来的?乌军为何节节败退?库皮扬斯克为何又成了俄乌战场上的“风暴眼”?我们得从头说起。 这场战局的转折,并不是靠坦克轰轰烈烈地硬闯城门,而是靠一条藏在地下的“冷门路线”,煤气管道。 俄军利用库皮扬斯克郊外那条20公里长的煤气管网,悄悄将兵力从莱曼佩尔希一带渗透至北郊。 乌军虽察觉后紧急炸毁部分管道,但为时已晚,俄军主力已经完成部署,瞬间在城市北侧形成突击阵型。 这一手“地下空降兵”,打了乌军一个措手不及,也直接撕开了城市防线的第一道口子。 更要命的是,俄军不光靠“偷袭”,还玩起了高科技,他们投入的新型光纤无人机,射程达30公里,不仅能实时回传战场画面,还精准打击乌军后勤线,直接把补给车队炸断在半路。 乌军第30旅的一名士兵无奈地说:“我们已经四天没收到弹药补给,只能靠手头的几架老式无人机硬撑。”这不是“前线吃紧”,这是“全线断供”。 从地图上看,库皮扬斯克面积不算大,只有58平方公里,但俄军是从三个方向同时推进,每条线都压着乌军的薄弱点打。 乌方部署的兵力原本就吃紧,面对多线围攻,只能被迫拉长防线应对,结果就是哪里都不够人,哪里都被打穿。 更严重的,是指挥系统本身出了问题,部分乌军单位在没有明确命令的情况下自行撤退,指挥层下达的作战指令前后矛盾,有的部队甚至一整天都没联系上指挥部。 而在基辅,乌克兰总参谋部却还在坚称“库皮扬斯克未失守”,仿佛是在另一个世界。 这种战场与政治的“信息断裂”,不仅让前线士兵无所适从,也极大影响了整个战局的稳定性。 库皮扬斯克看起来只是顿涅茨克州北部一座普通的工业城市,但它的地理位置,几乎决定了顿巴斯的命运。 它控制着P07高速公路和奥斯科尔河的关键渡口,是乌军补给顿巴斯前线的咽喉要道,俄军如果拿下这里,就能一路南下。 沿河推进至伊久姆、红利曼,完成对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的“南北夹击”,这就像围棋中的“断点”,一旦被切断,整片棋盘都会乱。 库皮扬斯克是俄军反攻的里程碑,这不是一句空话,俄军在经历了去年秋冬的战略被动后,今年夏季开始明显加快攻势,库皮扬斯克的陷落,不只是一次局部胜利,更是俄方向西方传递“战局已变”的信号。 而对于乌方来说,守不住这里,顿巴斯的防线可能就得重新画。 从库皮扬斯克被攻破的过程来看,这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攻坚战”。 地下渗透是隐蔽战术的升级版,无人机封锁则是后勤战的精准打击,俄方将这些“新武器”组合起来,甚至让乌军连机会都没来得及争取,就陷入被动。 而乌军的问题,不只是“打不过”,更是战略判断出现了偏差,从今年春季开始,乌方的作战方针仍以“坚守+西援”为主要模式,但西方的援助节奏早已放缓。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多次表示“欧洲必须自己承担更多责任”,而欧洲国家内部的援乌态度也出现分歧。 乌方前线缺兵、后方缺援、政军失联,在这种“三缺”状态下,库皮扬斯克又怎么可能守得住? 这场战斗,可能不会载入史书,但它揭示了一场战争的新常态:不再是坦克压境、炮火连天,而是地下渗透、科技封锁、信息战乱中取胜。 但别忘了,这也是一场“看不见责任人”的战争,国际社会习惯关注谁赢谁输,却很少关注这座城市中几十万平民的命运,他们从家中逃离,流落荒野,成了没人提起的代价。 俄军或许赢得了库皮扬斯克,但背后的问题才刚刚开始,无人机、信息战、地缘政治,这些“看不见的手”逐渐主导了战争的节奏,但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些工具所带来的后果。 库皮扬斯克的陷落,不只是地图上的一块红变蓝,更是一场战争思维的切换信号,当战场变成地下与空中交叉的“多维战区”,当士兵靠无人机决定生死,当政军之间出现断层,胜负只是一时的,混乱才是常态。 而这场混乱,注定不会止步于库皮扬斯克。
重磅!俄军猛攻库皮扬斯克,1800乌军阵亡,乌媒承认市中心失守! 库皮扬
顾议史实
2025-09-28 17:35:58
0
阅读: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