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失败,不是电影里的爆炸特效,是真能把甲板烧穿的现实。 美军“辛普森”号那年,导弹卡在发射筒里烧了30秒,不锈钢板直接烧出个洞,隔壁导弹没炸,但舱盖全软了。 德国人同天也栽了,同样的弹,同样的坑。 没人死,但修船的哭了一周。 Russians 搞“萨尔马特”,冷发射失败,弹掉回井里,燃料一混,直接把42米高的混凝土井盖掀上天。 坑大得卫星都能拍到——这叫失败? 这叫地壳运动。 可现在不一样了。 美国MK-41加了自动喷淋,0.3秒水雾砸下去,温度从1350℃直接砍到380℃。 德国人给每个发射单元裹上钛合金+气凝胶,像给导弹穿了防弹隔热服。 中国052D垂发也早换了新逻辑:烧就烧,但火只能往下跑,别往上窜。 最狠的是美军新测试:导弹一卡壳,侧推火箭0.15秒把它顶出舱外,直接扔海里。 你烧你的,我扔我的,不跟你耗。 冷发射那边,弹射高度拉到25米,掉下来也砸不到井底。 要是1秒内没点着,弹上自毁系统直接把燃料箱错位——氧化剂和燃料像两口子吵架,各过各的,谁也别引爆谁。 以前点火失败,是“舰毁人亡”的剧本。 现在? 是“局部熏黑,换单元,三小时修好,明天接着练”。 海军最怕的,不再是单发哑火。 是第二枚导弹,误打误撞,飞进还在冒烟的发射筒里。 那才真叫“连锁反应”。 现在各国拼命压缩损管时间,从小时级往分钟级砍。 不是为了不失败。 是为了失败了,还能笑着站起来。
点火失败,不是电影里的爆炸特效,是真能把甲板烧穿的现实。 美军“辛普森”号那年,
墨染青丝
2025-09-28 13:09:5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