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9月26日,男子莫名其妙收到1300元的转账,怕出什么问题的他选择了报警,不等民警那边传来消息,男子就收到了催收电话,对方称其在某APP贷了1300元,今天要还2430元。男子以为是诈骗电话直接挂了,次日又收到电话,对方称今天连本带息要还3731元,男子意识到不妙,再次报警。 河南濮阳的杜先生,手机突然叮咚一声,一条银行短信让他的人生拐了个意想不到的弯。 账户里凭空多出1300元,这笔钱非但没带来喜悦,反而把他拽进了一场被精心编排的“强制放贷”骗局。 这事儿不光是杜先生的个人遭遇,它就像一本教科书,把这类骗局从设下诱饵到暴力收网的每一步都展示得明明白白。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这背后的连环陷阱。 骗局的第一步,就是用钱砸晕你,直接把一笔债务关系强加在你身上。 时间来到 9 月 7 日下午四点十一分,杜先生的建设银行账户迎来了一笔转账,而发起这笔转账的账户,备注信息显示为 “杨爽”。 普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蒙圈和警惕,杜先生也不例外。他赶紧查了手机银行明细,把通讯录翻了个底朝天,根本不认识这个人。 他怀疑是别人转错了,第一时间就去了濮上派出所报警。骗子高明的地方就在这,这笔钱根本不是失误,而是强制塞给你的“贷款本金”,只要钱到了你的账户,你就被动地成了他们的“债务人”。 接下来,就是击垮你心理防线的组合拳。距离那笔转账过去四天后,时间来到了 9 月 11 日,一通电话突然打了进来。 电话那头的人声称自己来自 “5 秒速借” 平台,一开口就要求杜先生偿还 2430 元。杜先生还没缓过神,第二天这个数字就飙升到了3731元。 对方一口咬定,杜先生曾通过广告弹窗提交了一笔借款申请,这笔贷款的期限为 5 天,并且杜先生还完成了人脸识别环节来验证身份。 这当然是胡扯,但他们根本不跟你讲道理。催收方式直接升级为辱骂和暴力威胁,叫嚣着要“轰炸”他的通讯录,让所有亲朋好友都知道他“欠钱不还”。 很快,杜先生和他的亲友就真的接到了骚扰电话,手机也被各种垃圾短信淹没。 这些骗子藏得非常深,让你想查都无从下手。 所谓的“5秒速借”平台,你在任何应用商店或者网上都搜不到,它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幽灵平台”,一个用来作恶的代号。 那他们怎么搞到杜先生信息的?杜先生回忆,自己可能是在刷短视频时,手滑点过一个“测额度”的弹窗。 正是利用了人们不经意间的那次点击行为,骗子才得以顺利盗取到他人的个人信息。 当调解员和澎湃新闻的记者介入,要求对方出示贷款合同或者人脸认证记录时,他们就用“保护用户隐私”当挡箭牌,其实是根本拿不出来。 更有甚者,催收员在电话里直接对记者承认自己就是搞高利贷的,还反过来威胁记者,嚣张至极。 他们所拨打的催收电话,其归属地广泛分布于河北唐山、浙江衢州等多地。这般操作,无疑是为了提升被追踪的难度,让自身行踪更难被锁定。 面对这种天罗地网,到底该怎么办?杜先生的做法堪称范本,而警方的建议更是破解骗局的关键。他没有被吓住,而是明确告知对方自己从未借款并已报警,并在遭遇催收后,立刻向警方补充了情况。 最重要的一步来了:警方建议他“暂时不要退还该款项”。 为什么?因为一旦你私下把钱还了,哪怕只是那1300元本金,都可能被对方视为你承认了这笔虚构的债务,从而陷入无休止的敲诈。 直到现在,那1300元还完好地躺在杜先生的账户里,成了骗子无法收回的鱼饵。 “强制放贷”这类骗局,就是一场结合了资金、心理和信息的多重围猎。它利用主动打款制造既成事实,用暴力催收摧毁你的意志,再用一个查不到的虚假平台隐藏自己。 实际上,网络之中不乏遭遇类似套路者。有人被强制下款 1800 元,短短三天后,竟被要求偿还 3200 元,此类现象着实值得警惕。 所以,如果哪天你的账户也“天降横财”,请一定记住:不贪心、不理会、不转账,然后第一时间报警。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别让骗子的剧本在你身上上演。 信息来源:江苏新闻广播2025-09-26发布:5天1300元涨到3731元!莫名背贷怎么办?
河南濮阳,9月26日,男子莫名其妙收到1300元的转账,怕出什么问题的他选择了报
经略简料
2025-09-28 10:44:33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