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退役上将布莱尔:如果中国觉得可以在几天时间内占领台湾,并将既成事实呈现在国际社会面前,那将是极其错误且愚蠢的判断。蔡正元回怼道:首先我们不需要国际社会承认,因为台湾统一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既然是内政,需要你们承认嘛?真的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美国退役上将布莱尔的一番话引发了热议。他说,如果中国觉得能在几天之内占领台湾,并把既成事实向国际社会展示,那将是极其错误甚至愚蠢的判断。 对此,台湾政治评论者蔡正元直接回怼:统一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何须国际社会认同?这句话很直白地道出了一个关键点——台海局势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两岸内部的事务,外界表态影响有限。 台湾这些年为了“自保”,拼命从美国买武器,从飞机、大炮、导弹到雷达,各种装备都往岛上搬。这些武器装备确实提升了防御能力,但同时也增加了预算压力,让普通人感受到生活成本上涨。 表面上看,台湾的防务水平提高了,可民众的安全感并没有同步增加。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参军意愿下降,兵役期缩短,真正愿意去军营的人越来越少。社会上关于服兵役的讨论声不断,这说明岛内对战争的心理准备并不充分。 换句话说,军事装备多,并不意味着社会已经做好面对战争的心理和资源准备。靠外部承诺带来的“安全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显得不可靠。 而经济因素才是民众最直观的压力来源,台湾和大陆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日常消费都密切相关。 比如,一批电子零件或者原材料过不来,工厂立马受影响,商店货架也会空,菜市场价格随之波动。 普通人每天的生活,就像踩在细绳上,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被感受到。高额军购、持续军演带来的资金压力,自然落在民众肩上,最终影响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大陆在策略上保持耐心和长期积累。常态化的军演、舰机巡航、武器装备升级,这些都不是为了临时表态,而是为了逐步增强实际能力,让统一台湾的目标技术上可行。 而且,大陆也通过经济政策和便利措施,让岛内民众逐渐感受到两岸合作带来的现实好处。年轻人慢慢意识到,生活便利和经济机会往往比所谓的外部安全承诺更实际。 布莱尔担心的国际干预,其实很难真正左右局势。美国和西方国家虽口头表态支持台湾,甚至卖武器,但一旦涉及实质性冲突,他们未必敢真正冲在第一线。 外部制裁或声明更多是拖延或制造舆论噪音,而无法改变历史的趋势。大多数国际组织和国家承认台湾属于中国,国际法和联合国文件对此有依据。历史共识和现实利益决定了,外部势力无法改变最终走向。 岛内情况也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台湾人口有限,兵源紧张,社会对兵役调整存在焦虑。军事开支虽高,但并未换来稳固的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岛内年轻人更关心生活和经济问题,而非军事推演的结果。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显得模糊且昂贵,而民众要承担的压力却是真实的。 两岸经济联系是不可忽视的现实。台湾依赖大陆市场、原材料和供应链,民生与经济紧密相连。大陆通过政策优惠、交流项目,让岛内年轻人看到现实利益,逐渐改变他们的态度。 相比之下,美国军售提供的安全感显得不可靠,也无法真正改变岛内民意和现实联系。 台海局势的关键并不在于外部国家如何表态,而在于两岸内部的力量对比和联系。大陆长期积累实力,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并通过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与台湾民众互动。 历史共识和国际法框架进一步支撑了大陆的立场。台湾问题不是短期军事行动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外部势力能左右的。外部干预在舆论上可能制造波动,但无法改变趋势。 最终,决定台海走向的,是两岸实际联系和社会经济现实,而非国际舆论或军售协议。军事装备和外部承诺固然存在,但历史、现实与利益纽带才是推动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 大陆在军事、经济和政策上的持续布局,让统一目标稳步推进,而台湾内部的经济、兵源和民意问题,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对统一进程的影响。外界的忧虑和炒作,最终只能证明台海议题的重要性,而不能阻挡历史的进程。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6]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