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3 日央视军事发的那 11 秒视频,真是看的人后脖颈子都发麻,攥着手机的手全程发烫,就这么点儿时间,把东海上空那场生死一线的对峙给拍得明明白白。 画面里俩战机贴得近得能数清对方机身上的标识,翼尖之间连 5 米都凑不够,这哪儿是空中巡航啊,简直是在万米高空玩 “贴面博弈”。 这 5 米到底有多吓人?咱普通人在地上开车,两车距离 5 米都得小心翼翼,更别说在天上了。战机飞行速度随便就到每秒 300 多米,相当于地面高铁速度的五六倍,5 米的间距意味着什么? 就像两辆高铁在同一条轨道旁贴着脸狂奔,稍微动一下操纵杆,或者遇到一点气流干扰,下一秒就是机毁人亡的惨剧。民航飞机在天上都得保持 10 公里以上的间隔,就算是战斗机日常训练,安全距离也得留 50 米开外,这 5 米简直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极限操作。 军事专家都说,这个距离下,双方战机的尾流会互相干扰,就像你在高速上开车被大货车的气流卷着走,方向盘根本不受控制,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这次对峙里,咱的歼 - 20 飞行员敢这么硬气,可不是瞎闯,全是真本事撑着。对方是从宫古岛方向来的 F-35A,本来想偷偷摸摸搞抵近侦察,以为自己隐形性能好能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刚进东海防空识别区,就被咱的歼 - 20 双机编队盯上了。 歼 - 20 的雷达有多厉害?对方 F-35A 的雷达反射面积跟一张办公桌差不多,在咱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眼里就是个亮堂堂的靶子,而歼 - 20 自身的雷达反射面积比一粒麻将还小,F-35A 直到从后视镜瞥见咱的鸭翼,才知道自己早被 “咬” 住尾巴了,想躲都来不及。 更让人佩服的是飞行员那手操作,外机见躲不开,突然压着坡度想从咱机腹底下钻过去,故意制造危险逼咱退让,这一下把翼尖间距压缩到了 5 米。 但咱的飞行员根本不吃这一套,千分之一秒内就完成了 “急跃升 + 大角度盘旋” 的动作,歼 - 20 像把利剑似的刺破云层,瞬间就绕到了外机侧后方。 要知道,这种操作下飞行员得承受 9G 的过载,相当于 9 个自己的重量压在身上,大脑缺血、眼前发黑是常事,美国空军有数据说,9G 过载下飞行员的视野会缩小到平时的 10%,跟闭着眼睛开车差不多,能在这种情况下精准操控,没有千锤百炼的训练根本做不到。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非要搞这么危险的 “贴面博弈”?那是因为外机的挑衅从来都不是开玩笑的。 日本的 YS11EB 侦察机,本来是老民航机改装的,天天跑到东海来偷窥,搜集咱的情报;澳大利亚的 P-8A 巡逻机去年还想闯南海,被咱的歼 - 16 撒了干扰弹,发动机都出了毛病,机组人员下来直接送医了。这些外机就是想靠危险动作试探咱的底线,你退一步,他们就敢更进一步,一寸海空都守不住。 而且咱敢这么操作,背后是实打实的装备实力。这次出动的歼 - 20,做滚筒机动时半径才 1.8 公里,比 F-35A 的 3 公里小多了,就像跑车过弯,咱能稳稳切内线卡位置。翼尖挂的霹雳 - 10 导弹,锁定目标后根本躲不开,外机只要敢再往前凑,后果不堪设想。 之前对付日本的老旧侦察机,咱甚至不用出动歼 - 20,派歼轰 7 就行,这飞机载油量大,能跟外机耗到底,低速性能还好,专门克制那种螺旋桨侦察机,挂着霹雳 5 导弹往跟前一贴,外机就得乖乖飞走。 可能有人没注意,这种对峙从来都不是单个飞行员的孤军奋战。这次歼 - 20 逼退外机的时候,500 公里外还有其他战机待命,海面的 052D 驱逐舰用相控阵雷达扫着整个空域,北斗卫星以 0.1 米的精度提供定位,这是一整套空海一体的作战网络在支撑。 国防部有数据,2025 年上半年咱应对了 217 次外军挑衅,比去年少了 34%,这就是硬气应对的效果就是 你越强硬,对方越不敢乱来。 看那 11 秒视频的时候,我脑子里就闪过这些事儿,既揪心又自豪。揪心的是 5 米间距背后的生死风险,飞行员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上了天就扛着国家的安危。 自豪的是咱的空军现在既有敢拼命的骨气,又有能打赢的实力。那些外机以为靠危险动作能逼咱让步,他们忘了,从米格走廊到东海云端,70 多年了,中国军人守土的决心从来没变过。 这 11 秒的视频太短,但说透了太多事儿。它告诉我们,所谓的和平从来不是求来的,是靠歼 - 20 的机翼护出来的,是靠飞行员在万米高空的 “贴面博弈” 拼出来的。 那些攥着手机手心发烫的瞬间,那些看得后脖颈发麻的时刻,都是咱国家越来越强的证明。以后再有人问东海的天空谁在守着,就把这视频给他看,告诉他,是那些敢在 5 米间距里亮剑的中国飞行员,在守着咱的每一寸蓝天。
美国有没有机会击败中国?可以说,以前有,现在没有了。中美最危险,最容易爆发冲突的
【120评论】【2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