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波兰!感谢波兰!
就在昨天,欧洲人纷纷感谢波兰,感谢波兰限制中欧班列通行,想要收取过路费一事。
波兰这波操作属实把自己当成了中欧物流的“独家收费站”,大概是看着每年经自己国土的中欧班列占了全欧洲铁路货运量的90%,就觉得能把这条物流大动脉攥在手里漫天要价。
毕竟2024年光过境货值就超过290亿美元,占了中欧贸易的4%,每年躺着就能赚6.8亿到10.26亿欧元的过境费,换成人民币就是百亿元规模,还有2亿美元的税收收入,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确实容易让人飘起来,也难怪他们敢打着“维护基础设施”的旗号要收高额过路费,估计私下里都盘算着靠这个节点再捞一笔。
但他们显然没搞明白,中国这些年在物流通道上早就把“鸡蛋分篮”的功课做足了。波兰这边刚宣布限制通行,把300列满载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和光伏组件的列车堵在白俄罗斯边境,供应链成本一下涨了15%,那边中国的替代方案就已经启动了。
最先顶上来的是早就备好的南线通道,也就是从阿拉山口出境,经哈萨克斯坦转道里海,再通过阿塞拜疆、格鲁吉亚进入欧洲的路线。这条线之前虽然因为过境国家多、转运环节复杂被当作备份,但波兰一闹,它立刻就成了主力。
重庆开出的南通道特快班列已经实现常态化运行,把到欧洲的运输时间压缩到25到30天,比以前还快了10天,光是成渝地区上半年就通过这条线开行了近3000列班列,运了超过20万标箱货物。
新疆的阿拉山口口岸更夸张,今年经这儿的班列直接突破了5000列,辐射到20多个国家,完全能接住波兰分流出来的货运量。
更让欧洲人惊喜的是北极航线的及时“补位”。就在波兰还在琢磨过路费定价的时候,宁波港的“伊斯坦布尔桥”轮已经驶离港口,走北极东北航道往英国弗利克斯托港去了,全程只要18天,比之前到德国的快航还少用8天。
这条被称为“冰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虽然每年只有4月到11月的通航窗口期,但刚好赶上波兰卡脖子的节骨眼,一下就缓解了压力。
而且这可不是临时起意,中国早在2013年就派“永盛”轮试航,之后央企连续多年验证可行性,现在民企跟进商业化运营,这种“央企开拓-民企搞活”的模式,就是为了应对这种突发状况。
首航的海杰航运短短几天就组织了1000标箱货源,背后是宁波港的硬实力在支撑,欧洲企业一看这条线不仅快,还不用担心地缘政治折腾,自然松了口气。
其实波兰自己也没捞着好,之前靠着“中欧班列门户”的身份,本地物流企业、港口工人都捧着稳定饭票,现在班列一断,这些收入全没了,物流枢纽的名声也砸了。
反观欧洲,倒是借着这个机会摆脱了对单一通道的依赖。以前90%的货运都挤在波兰那条线,万一出点意外整个供应链都得停摆,现在南线跑起来了,北极航线也通了,还有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海陆联运路线当补充,虽然圣彼得堡线得排队,但胜在通关简单稳定。
德国的汽车厂商、荷兰的电子产品商不用再担心波兰哪天心情不好就卡货,反而能根据货物急缓选路线,比如急件走北极快航,大宗货物走南线,物流成本说不定还能比以前优化不少。
说起来波兰也是给自己演了一出“搬起石头砸脚”的戏码,以为攥着个节点就能当“话事人”,殊不知中国早就把退路铺了一圈。从2013年就开始布局北极航线,俄乌冲突后又加速完善南线,连中吉乌铁路都在规划中,就是为了避免被人掐脖子。
现在欧洲人看清了,原来中欧物流根本不是非波兰不可,反而波兰这一闹,倒逼出了更稳定的多通道网络,以后不管地缘政治怎么变,货物都能顺畅流通。
这么一看,欧洲人感谢波兰确实不冤,毕竟没有这波“神操作”,这些备用方案说不定还不会这么快落地见效,波兰等于是用自己的损失,给欧洲的供应链上了一堂“风险分散课”。
现在再看波兰当初那副“你们离了我不行”的架势,就显得格外滑稽。本来能稳稳当物流枢纽赚长期收益,非要学别人玩“极限施压”,结果压来压去,把自己的饭碗砸了一半。
欧洲企业倒是借着这个机会换了更靠谱的通道,以后说不定还得偷偷给波兰送面“感谢锦旗”,毕竟不是谁都愿意当这个“催化剂”,逼着中国把藏在手里的物流底牌一张张亮出来。
这波操作下来,波兰损失了真金白银的过境费,欧洲却收获了更安全的供应链,中国的多通道布局也彻底落地,三方里只有波兰成了那个尴尬的“工具人”,估计现在再想后悔,都不好意思开口提恢复通行的事了。